古代名人的勵志故事
古代名人的勵志故事(精選篇1)
【詩圣杜甫 】
杜甫(712~770),字子美,詩中常常自稱少陵野老,祖籍襄陽(今屬湖北)。他是唐朝大詩人,他的詩作成為我國古代詩歌的現實主義高峰,有“詩圣”之稱。
杜甫的家庭是書香世家。他的遠祖杜預是晉代學者、軍事家,祖父杜審言是武則天時代的詩人。在這樣的家庭中,杜甫自幼受到良好的教育早在咿呀學語時,母親就教他背誦古代詩歌,從《詩經》到《楚辭》再到漢代樂府。他記憶力特別強,一天能背幾首詩。不幾年,胸中已裝了幾百篇詩文。
7歲那年的一天,父親教他背誦古代的賦,其中有“鳳凰”之名。杜甫早就聽說過有鳳凰鳥,但就是沒見過,于是抬起頭來問父親:“鳳凰鳥是什么樣的?”父親告訴他:“這鳥是古代傳說中的鳥王,雄為鳳,雌為凰。它頭像雞,頸如蛇,領似燕,背如龜,尾如魚。這種鳥不與其它凡鳥為群,是高潔的象征?!倍鸥β犃松钌畹赜≡谀X中,過了一會兒他對父親說:“有志的人也應該像鳳凰,對不對?!备赣H高興地撫摸著他的頭說:“對,對?!?/p>
“那我就作一首鳳凰詩吧。”杜甫說。父親驚喜地睜大眼睛:“好,念出來我聽聽?!庇谑嵌鸥σ髡b起來。詩中把他理想中的鳳凰盡情謳歌了一番,最后抒發懷抱:做人一定要做一個出類拔萃的人。父親聽了非常高興,從此以后就更加用心培養他了。
到了9歲,杜甫已經能寫一般常用的字,他常常把自己的得意詩作寫給大人們看。到了十四五歲的時候,當地詩人聚會的時候就一定要有他在場,有時人們還是把他從樹上叫下來的呢!當時在長安有一個名人匯聚的中心,那就是歧王的家里,詩人、學者、藝術家常常是濟濟一堂。最使杜甫難忘的是,他承先輩們的介紹,到過歧王的王宮,在那里結識了許多名流,有幸欣賞了名噪一時的歌唱家李龜年的演出。
杜甫20歲離家漫游,他游吳越、登泰山、訪燕趙,增長了很多見識。他33歲這一年,在洛陽與另一個詩歌巨子相遇了,那就是李白。他40多歲時國家發生__,自己也離鄉背井,流離失所,生活無著,卻用血淚寫出千古傳誦的詩篇。
古代名人的勵志故事(精選篇2)
【屈原 】
在長江三峽的巫峽和西陵峽之間,有一座名叫秭歸的縣城。這里就是戰國時期大詩人屈原的故鄉。
屈原自幼聰明好學,在學堂里深得老師的賞識??捎幸欢螘r間,他放學后經常遲遲不回家。家里人問他緣故,他總是神秘地笑笑說:“我現在誰也不告訴。你們放心吧,反正我不會去干壞事的?!?/p>
屈原的姐姐女媭心里仍不踏實。這天,她在放學前先趕到學校,當屈原背完晚書走出校門時,便悄悄地跟在了后面,一直跟到了后山坡的一個山洞里。
這山洞可真美!婀娜多姿的石柱、石筍和石鐘乳,在虛無縹緲的霧氣中亭亭玉立。晶瑩閃亮的水滴順著石鐘乳尖,一滴一滴地慢慢墜落,叮咚之聲,猶如珠落銀盤。
屈原在泉邊一塊青石上坐了下來,隨手掏出一卷竹簡,低聲吟詠起來。
女媭站在洞口默默地傾聽著。她仿佛跟著弟弟一起,一會兒來到了洞庭湖畔的漁翁、蠶女中間,一會兒又來到了九嶷山上的樵夫、獵人中間……直到夜幕降臨,洞內一片朦朧時,她才輕輕地喊了一聲:“弟弟”。
“誰?”屈原猛一怔。當他瞪大眼睛,看清是自己親愛的姐姐站在洞口時,連忙笑吟吟地迎上前去:“姐姐,我讀的都是咱們楚國的民歌,美極啦!
可是,老師不許我們在學校里讀它,沒辦法,我就……”
“那也得對家里說一聲啊。”女媭只責備了一句,便拉著弟弟的手一塊兒走出了山洞。
屈原在山洞里讀書的事很快就傳開了。他死后,故鄉人民為了紀念他,就把后山的這座山洞取名為“讀書洞”。
古代名人的勵志故事(精選篇3)
【詩仙李白 】
李白(701~762),字太白,號青蓮居士。先世為隴西(今甘肅)人,5歲時隨父親遷居四川。少年即顯露才華,吟詩作賦,博學廣覽,并好游俠。
25歲時開始漫游各地,42歲那年被任命為供奉翰林。李白畢生寫詩。他寫起詩來既快又好,杜甫說他是“斗酒詩百篇”。他的詩歌,熱情奔放,氣勢宏闊,富有浪漫主義色彩,后世稱他為“詩仙”。
李白的父親是位商人,做生意賺了不少錢,相當富裕。相傳,李白小時候在四川象耳山讀書。有一天逃學下山,經過一條小山澗,見到一位老奶奶在山洞旁磨鐵棒。李白覺得很奇怪,走上前詢問,老奶奶回答說要用鐵棒磨針。一根粗鐵棒要磨成一根細小的針談何容易,但老奶奶信心十足,她說:“只要功夫深,鐵棒磨成針。”從此以后李白就打消逃學念頭,下功夫讀書了。他既學文又習武,專門學習劍術。決心要做一個滿腔俠義的“游俠”。
李白幼年時候記憶力特別好。諸子百家,佛經道書,無不過目成誦。據說他五歲就會誦寫“六甲”,十歲能讀諸子百家的書,懂得了不少天文、地理、歷史、文學等各方面的知識。此外,他還學會了彈琴,唱歌,舞蹈。
一天,李白家中來了一位客人,風流儒雅,氣概不凡,是當時很有名氣的文人,這次是到蜀中來做官的。在長安,他早就聽說李白的詩名,這次來到蜀中還未上任就前來拜訪了。家人帶他來到一條河邊的柳樹蔭下,只見一個年幼的書生,頭戴綸巾,佩一把寶劍,正在吟詩,同樣是風流倜儻,卓越不群,詩人對這少年的喜歡之情油然而生。他又看了看少年李白的詩稿,先是吃驚,后是贊嘆,最后竟是擊節拊掌了,他說:“小家伙的文辭簡直可以和司馬相如平分秋色啊!好好寫吧,中國第二個屈原就要橫空出世了。”
李白自小志趣遠大,稟性高潔。當時的讀書人要想求取功名,都去參加進士考試。李白想,大丈夫在世,要做就做個國家棟梁,否則就一輩子只當一個平民百姓。他常常自比謝安,相信總有一天會“長風破浪會有時,直掛云帆濟滄海”。
李白少年時代的詩歌留下來不多,比較早的一篇是《訪戴天山道士不遇》。說的是有一天李白到深山的道觀中去尋訪一位道士。時值初春季節,桃花正帶露開放,飛瀑流泉,野竹小鹿,山中景色確實美不勝收。然而道士卻始終沒有回來,從早晨到下午,一直見不到人影,他只好悻悻而歸了?;氐郊液笥胗X得那道士真是如同不食人間煙火的神人,再也按捺不住詩興。
于是展紙揮筆-
犬吠水聲中,桃花帶露濃。
樹深時見鹿,溪午不聞鐘。
野竹分青靄,飛泉掛碧峰。
無人知所去,愁倚兩三松。
古代名人的勵志故事(精選篇4)
吳承恩練字
到江蘇淮陰旅游的人,大都忘不了參觀明代文學家吳承恩的故居——射陽簃。據那一帶的老人們講,吳承恩小時候家里挺窮,常常連買紙張的錢也擠不出來。
吳承恩的父親是個讀書人。為了教孩子讀書寫字,可沒少花了心血。有一天,他從湖邊經過,發現一堆被農民扔掉的蒲根,便拾了幾根帶回家,先是洗凈,曬干,然后把它剝開,鋪平,叫小承恩在上面寫字。
吳承恩撅起小嘴,不高興地說:“在蒲根上寫字,多難受啊!”
父親見承恩老是不想動筆,便心平氣和地說:“你還記得宋代文學家歐陽修的故事嗎?他小的'時候,家境比咱更難,連筆墨都買不起。他母親就叫他用蘆柴棒子在地上學著寫字。還有抗金英雄岳飛,小時候也是用樹枝在沙上練字的?,F在,你能用筆墨在蒲根上寫字,難道還不該滿足嗎?”
聽了父親的話,吳承恩深受感動,當即慚愧地承認了錯誤。從此,他一有空兒就到湖邊抱回一堆蒲根,學著父親的辦法整理好,然后在根片上一筆一畫地寫啊,寫啊,不知不覺,用過的蒲根就堆了一人多高。俗話說:“功夫不負有心人”。吳承恩通過勤學苦練,不但把字兒練得超群出眾,而且練出了一手人人嘆服的好文章。他成年后,還創作成功了婦幼皆知的不朽名著《西游記》呢!
古代名人的勵志故事(精選篇5)
辛棄疾的童年
南宋愛國詞人辛棄疾的少年時代,是在國運衰頹、兵禍連綿的情況下度過的。他剛滿十六歲,家鄉濟南就被金兵占領了。他目睹烽煙翻滾,山河破碎,仇恨的種子深深地埋藏在心間。
有一天,金人貴族中的一個中下級軍官完顏千戶耀武揚威地來到辛家,硬逼著辛棄疾的祖父辛贊用酒肉款待他。辛贊是個老實人,憋著一肚子氣,勉強擺了一座酒席。驕橫的完顏千戶幾杯酒下肚后,更加得意洋洋,竟當眾侮辱起敬酒的小僮來了。
這一來,年少氣盛的辛棄疾再也忍不住了。他“嗖”地從墻上抽出一把寶劍,“噔、噔、噔”幾步走到完顏千戶面前,激昂地說:“趁諸位酒酣耳熱,讓我舞劍給大家開心助興!”說罷,便揮劍起舞。只見他有時輕似燕子點水,有時重如泰山壓頂。舞到興頭上,劍人合而為一,只有劍光閃閃,不知人在何處。正在這時,忽聽辛棄疾猛喝一聲:“看劍!”一個大鵬展翅,寶劍直指完顏千戶的腦門?!鞍?——”完顏千戶嚇得面如土色,“撲通”
一聲,連人帶椅仰倒在地,桌子上的杯盤叮當落地,打得粉碎。辛棄疾急忙收劍做了個干凈灑脫的收勢,說了聲“莽撞了!”從容地站立一旁。完顏千戶驚魂未定,還呆呆地坐在地上。等到奴仆們趕忙上前扶起,他才不得不尷尬地說出話來:“舞得好,好厲害的英武少年!”
古代名人的勵志故事(精選篇6)
李白續詩
唐代大文學家李白少年時期,曾一度貪圖玩耍,不愛學習。有一次,他偶然看到一位老太婆在用鐵杵磨針,深受啟發。從此發奮學習,學業大進,聞名鄉里。后來,經鄉里文人舉薦,十六歲的李白到彰明縣(今四川江油縣)衙門里當了一名文書小吏。
唐玄宗開元五年(公元717年)五月,涪江暴漲,淹沒了大片良田,沖毀了許多民房??苫栌沟恼妹骺h令不但不設法救災,反而硬拉著衙門里的人去觀賞水景。
他們來到江邊,只見黃水滔滔,急流似箭,濁浪中,卷雜著破板爛席、殘枝敗葉。忽然,有人驚叫起來:“死人!”眾人隨他手指方向仔細一瞧,果然有一具女尸從上游漂下,猛地一個大浪,尸體被沖到岸邊,在蘆葦叢中轉了幾轉,一會兒又不見了。
面對被溺死的女子,腦滿腸肥的縣令卻詩興大發,搖頭晃腦地吟唱起來:“二八誰家女,漂來倚岸蘆。鳥窺眉上翠,魚弄口旁珠?!敝蛔鞒鲞@幾句,他就吭吭吃吃接不下去了。
被迫隨行的李白早就心中有氣,眼下看到昏庸的縣令竟以死尸尋歡作樂,更是火頂腦門,于是滿懷疾憤之情,續了四句:“綠發隨波改,紅顏逐浪無。因何逢伍相?應是怨秋胡?!痹娭?,李白辛辣地諷刺縣令就象春秋時代行為不軌、玩弄婦女的秋胡,應該讓被吳王夫差冤殺的伍子胥化作怒潮淹死。
縣令一聽,臉色頓變,半天說不出一句話來。
李白料定縣令必將尋機報復,便收拾行裝,棄職回家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