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動作文950字
感動作文950字篇2
彭加木原名彭家睦,1925年出生在廣東省番禺縣(現(xiàn)廣州市白云區(qū))。七歲上私塾讀書,1942年春高中畢業(yè)。1949年5月參加工作,先后在中國科學院生物化學研究所、綜合科考委員會任助理員、助理研究員。1953年10月加入中國共產(chǎn)黨。
1956年,中國科學院準備組織綜合科學考察委員會,彭加木主動放棄去莫斯科學習的機會,請求赴新疆考察:“我志愿到邊疆去,這是夙愿。我的科學知識比較廣泛,體格堅強。面對困難,我能挺起身子倔強地抬起頭來往前看……我具有從荒野中踏出一條道路的勇氣!”請愿書中,他把自己的名字“家睦”改為“加木”。他說,他要跳出小家庭,到邊疆去,為邊疆“添草加木”。
在此后20多年中,彭加木先后15次到新疆科考,3次進入新疆南部無人區(qū)羅布泊。
1964年和1979年,彭加木兩次到羅布泊外圍做科學考察,發(fā)現(xiàn)了大量的鉀鹽、稀有金屬和重水等貴重資源,填補了一些重大科研領(lǐng)域空白,糾正了國外探險者對羅布泊的一些錯誤認識,實現(xiàn)了“為祖國和人民奪回對羅布泊發(fā)言權(quán)”的愿望。
1980年5月,彭加木擔任羅布泊科考隊隊長,開始了他的第三次羅布泊科考。
在多天的艱苦跋涉中,科考隊采集了眾多生物、土壤標本和礦物化石,收集了大量寶貴的第一手資料。6月5日,科考隊實現(xiàn)了一個壯舉:中國人自己組隊第一次穿越羅布泊核心地帶,打破了“無人敢與魔鬼之湖挑戰(zhàn)”的神話。6月11日,已經(jīng)完成任務的科考隊休整后,準備沿古絲綢之路南線再次橫貫羅布泊地區(qū)。隊伍預計返回羅布泊的行程大約為800公里,頂多需要7天時間,因此只攜帶了7天的水、油等補給。但是途中,隊伍遭遇了駭人聽聞的沙塵暴和數(shù)次陷車,3天才行進了150公里,保存的水也開始變色發(fā)臭。大家決定向最近的解放軍部隊基地求救。當時,求援送水需要花費六七千元的資金,這是一筆龐大的數(shù)目,彭加木覺得飛機運水價格太昂貴,如果能給國家節(jié)約就節(jié)約,決心繼續(xù)尋找水源。
6月17日中午,駕駛員王萬軒打開汽車車門時,發(fā)現(xiàn)了一張用鉛筆寫的字條:“我往東去找水井,彭。6月17日,十點三十分。”直到下午,彭加木還沒有蹤影。次日凌晨,科考隊報告:6月17日上午,彭加木只身外出找水,不幸失蹤!隨后展開的4次大規(guī)模地毯式搜救均無結(jié)果。
彭加木為我國科考事業(yè)獻出了自己的生命,化成了羅布泊永遠的豐碑。作為全國唯一以“彭加木”命名的紀念中學,廣州彭加木紀念中學以“讓每一個學生體驗成功,以鋪路精神培養(yǎng)可持續(xù)發(fā)展的現(xiàn)代人”為辦學理念,不斷培養(yǎng)社會新人。
感動作文950字篇3
感動中國十大人物之黃旭華——隱姓埋名的中國核潛艇之父
【獲獎名片】:誓言無聲
【頒獎詞】:
時代到處是驚嘆駭浪,你埋下頭,甘心做沉默的砥柱;一窮二白的年代,你挺起胸,成為國家最大的財富。你的人生,正如深海中的潛艇,無聲,但有無窮的力量。
【推選理由】:
閻肅:試問大海碧波,何謂以身許國?青絲化作白發(fā),依舊鐵馬冰河。磊落平生無限愛,盡付無言高歌!
胡占凡:拋家舍業(yè),隱姓埋名,為國家做出了巨大貢獻,卻把名利看的淡如水。黃旭華,以及許許多多像黃旭華這樣的人,是中國知識分子中最優(yōu)秀的一群。
孫偉:中華民族從沒有像今天一樣需要海洋,而在走向海洋的過程中,更需要一份走向海洋的剛強。
【事跡介紹】:
黃旭華,男,87歲,中國第一代核動力潛艇研制創(chuàng)始人之一,被譽為“中國核潛艇之父”。
1958年,我國批準核潛艇工程立項。那時中蘇關(guān)系尚處于蜜月期,依靠蘇聯(lián)提供部分技術(shù)資料,是當初考慮的措施之一。1959年,蘇聯(lián)提出中斷對中國若干重要項目的援助,對中國施加壓力。毛澤東聽后發(fā)誓:“核潛艇--一萬年也要搞出來”.曾有過幾年仿制蘇式常規(guī)潛艇經(jīng)歷又畢業(yè)于上海交大造船系的黃旭華被選中參研。
30多年中,8個兄弟姐妹都不知道黃旭華搞核潛艇,父親臨終時也不知他是干什么的,母親從63歲盼到93歲才見到兒子一面。
核潛艇是集核電站、導彈發(fā)射場和海底城市于一體的尖端工程。中國的核潛艇研制工作是從一個核潛艇玩具模型一步一步開始的。
為研制核潛艇,新婚不久的黃旭華告別妻子來到試驗基地。后來他把家安在了小島上。為了艇上千萬臺設備,上百公里長的電纜、管道,他要聯(lián)絡全國24個省市的20__多家科研單位,工程復雜。那時沒有計算機,他和同事用算盤和計算尺演算出成千上萬個數(shù)據(jù)。
1964年,黃旭華終于帶領(lǐng)團隊研制出我國第一艘核潛艇。使中國成為世界上第五個擁有核潛艇的國家。
1988年,核潛艇按設計極限在南海作深潛試驗。黃旭華親自下潛300米,是世界上核潛艇總設計師親自下水做深潛試驗的第一人。
黃旭華曾先后多次獲得國家科學技術(shù)進步特等獎,全國科學大會獎等,為國防事業(yè)、為我國核潛艇事業(yè)的發(fā)展做出了重要貢獻。
感動作文950字篇4
國際田聯(lián)官方又一次更新并公布了10大百米飛人排行榜,這一次的排名較之前有所修正,本來位列第八,被譽為中國飛人的蘇炳添現(xiàn)在的排名下降了一位,排名第九,這個排名是根據(jù)所有比賽的積分所統(tǒng)計,并非按照個人最好成績排的,蘇炳添只要在接下來的比賽中再好好發(fā)揮,一定可以恢復到原來的排名,甚至突破以前的第八名跨進八強。
根據(jù)最新的官方排名來看,世界百米飛人的排名分別是:科爾利,格拉斯,貝殼,雅各布斯,西比尼,布羅梅爾,布萊西,歐曼亞拉,蘇炳添,烏賈。蘇炳添目前的個人最好成績是9秒83,相較與東京奧運會百米飛人大戰(zhàn)冠軍得主雅各布斯的9秒80僅僅相差0。03秒,可以說蘇炳添距離奪冠的差距是越來越小了,而雅各布斯現(xiàn)在也是位居第四位,與蘇炳添有4個人差距,所以說蘇炳添也不能松懈,應該繼續(xù)加油努力爭取能夠突破9秒80的成績,超越雅各布斯。
在現(xiàn)實生活中,蘇炳添是一個性格非常和藹樂觀的人,并且生活上非常自律,在日常訓練中蘇炳添從來不會缺席,并且還會經(jīng)常給自己添加額外的訓練。蘇炳添還是個非常知道感恩的人,在每次蘇炳添奪冠取得好成績之后,面對記者采訪的時候,蘇炳添說的最多的詞就是“感謝”,感謝自己的祖國,感謝國家隊的教練和隊友,感謝對手,所以說蘇炳添能夠取得9秒83的這個成績也是有一定的原因的,因為他的自律,他的堅持和拼搏以及他身上所有優(yōu)秀的品質(zhì),上蒼一點點看在眼里,最終才會取得打破亞洲紀錄的驚人成就。
蘇炳添如今已經(jīng)成為了國民男神,亞洲飛人,榮譽無數(shù),不過他卻并沒有忘記初心,而是繼續(xù)砥礪前行,蘇炳添說:“我時常會想起劉翔,他像星星一樣劃過了我們的生活,照亮了我們,也讓我們充滿了希望。”如今,蘇炳添自己也變成了一顆星星,照亮了了整個中國短跑,帶去了希望的光,我們也非常期待蘇炳添能夠在接下來帶給我們更加令人激動的成績,蘇神加油,你是中國的驕傲,我們會永遠支持你。
蘇炳添近兩年給中國田徑帶來的榮耀,讓我想起了巔峰時期的翔飛人。雖然他們的項目不同,但是給中國觀眾帶來的震撼確是相同的,以及極大的提升了我們的自信心。黑種人和白種人能夠做到的事情,我們黃種人同樣能夠做到,并且能夠做地更好!加油,蘇炳添,加油中國田徑!
感動作文950字篇5
這是2003年10月15日,楊利偉搭乘神舟五號飛船進入太空那一刻,摘下手套,在工作日志背面寫的一句話。在那一刻,作為中國進入太空的第一位航天員,楊利偉感到無比驕傲與自豪。
在今年《開學第一課》的舞臺上,楊利偉再次向同學們講述了自己當時的激動心情。從那之后,中華民族邁著雄健的腳步,開始在浩瀚的天宇上蹚出一條條令人刮目相看的“飛天之路”。
節(jié)目現(xiàn)場,楊利偉不僅講述了自己進入太空的經(jīng)歷,還與同學們分享了中國“飛天夢”的文化源起和中國航天事業(yè)的發(fā)展。
“從敦煌壁畫的飛天到明朝萬戶的壯舉,一代代中國人都期望能到天上看看。幸運的是,中華民族的飛天夢想終于在我們這一代人手中由神話變?yōu)榱爽F(xiàn)實。”楊利偉向同學們講述了中國人由來已久的“飛天夢”。
千年飛天夢,今朝一夕圓。
1956年,中國航天事業(yè)正式起步。1970年4月24日,中國第一顆人造衛(wèi)星“東方紅一號”發(fā)射成功,伴隨著《東方紅》的樂曲,拉開了中國人探索宇宙奧秘的序幕!從“神舟飛天”到“嫦娥攬月”,從“天問探火”到“北斗指路”……這些標志著中國航天人奮斗史的大國重器,被一個個源自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名字刻下了浪漫的符號,載著中華民族自古以來就有的飛天夢想騰飛升空。
在《開學第一課》節(jié)目里,不僅播放了當年“東方紅一號”、神舟五號、天和核心艙等發(fā)射升空的影像畫面,舞臺上還出現(xiàn)了“東方紅一號”衛(wèi)星模型,帶給同學們以更加直觀的認識與感受。
2021年更是中國航天大年。4月29日,天和核心艙發(fā)射成功,標志著中國空間站建造邁出了第一步。緊接著6月17日,神舟十二號的三位航天員進入核心艙,標志著中國人首次進駐自己的空間站。
__一直心系航天事業(yè)。2021年6月23日,在同神舟十二號航天員進行通話時,__說:“建造空間站,是中國航天事業(yè)的重要里程碑,將為人類和平利用太空作出開拓性貢獻。”
“黨和國家為我們鋪就了‘飛天之路’,十四億中國人民托起了我們,把我們送入浩瀚的太空。”在節(jié)目中,楊利偉倍感自豪地說道,“如今,我國的航天事業(yè)已經(jīng)進入了‘空間站時代’,未來中國空間站也將成為全人類在外太空共同的家。”演講最后,楊利偉給同學們送上開學寄語,號召大家一起用知識和理想,照亮美好的明天。
感動作文950字篇6
看了感動中國后,總覺得那些評選出來的人物都讓人敬佩感動。在這個簡單的卻又內(nèi)涵豐富的舞臺上,閃閃發(fā)光的不是那些耀眼的明星,而是我們生活中的普通人。
在20__年的感動中國節(jié)目中,雖然感動我的人有十個,有隱姓埋名30年的中國核潛艇之父黃旭華;有為報答戰(zhàn)友深情,幾十年守護天山筑路士兵墓園的老兵陳俊貴;有努力改變鄉(xiāng)村面貌的基層好干部山西村官段愛平但是在這些人之中給我印象最深的就是年屆90仍然堅持拾荒助學的山東老人——劉盛蘭。
劉盛蘭是位普通村民,年輕時在外打工,后來在一家企業(yè)作保管員。73歲的時候,老伴去世,他成了孤寡老人。為了讓自己老了無力行動時,身邊會有一個照顧他的人,他開始了助學。這是老人的初衷。但后來,他助學的規(guī)模遠遠的超出了自己的想像。
1998年,劉盛蘭在報紙上看到了一則救助報道,從那時起,73歲的他就將自己微薄的工資捐出去。而受捐助的學生,也逐漸從周邊幾個地市"擴張"到全國各地。最多的時候,他同時資助著50多名學生。
每天清早,劉盛蘭起來弄點簡單的飯菜,就騎著自行車走村串巷去了,直到撿回一大堆破爛。他17年幾乎未嘗肉味,沒添過一件新衣,"吝嗇"的連一個饅頭都舍不得買,可捐資助學總計7萬多元,資助了100多個學生。劉盛蘭一直沒進養(yǎng)老院,這樣能拿到每年4000元的生活補貼。這些錢他全部捐給了貧困學生。
劉盛蘭唯一珍藏的是一個深藍色布袋,里面裝滿了匯款單和回信。這么多年過去了,老人也不記得匯出去多少錢、收了多少封信。2013年8月,因為腎病,劉盛蘭住進了醫(yī)院,但他仍然惦記著捐資助學,擔心匯款中斷和沒到位會斷了孩子們的希望。得知老人住院,很多受資助的孩子回來看望他,照顧他。
還記得那撼動心靈的頒獎詞:殘年風燭,發(fā)出微弱的光,蒼老的手,在人間寫下大愛。病弱的身軀,高貴的心靈,他在九旬的'高齡俯視生命。一疊疊匯款,是寄給我們的問卷,所有人都應該思考答案。 是他讓我感受到了崇仁厚德!
看過《感動中國》之后,我的內(nèi)心仿佛受到了神圣的洗禮,在感動與眼淚背后,我收獲的不僅僅是這些文字上的,更多的是內(nèi)心中無法言喻的那份震撼與動容。
生活中,許許多多的人用自己那一點一滴的小事感動著我們,也感動著他人。生活中從來就不缺乏感動,只不過是在繁忙的學習生活之中,我們忘記了用發(fā)現(xiàn)美的眼睛去發(fā)現(xiàn)這些讓我們的內(nèi)心能為之震撼的感動事跡。
用心去看世界,去發(fā)現(xiàn)細節(jié)的感動吧!
感動作文950字篇7
卓嘎和央宗
玉麥鄉(xiāng)地處祖國西南邊陲,1964年至1996年的34年間,桑杰曲巴家是這片土地上僅有的一戶人家。一個爸爸,兩個女兒,一棟房子,既是鄉(xiāng)政府,也是他們的家。
父親桑杰曲巴是個老民兵,放牧守邊34年,從未離開過這片土地。卓嘎、央宗姐妹倆在父親的帶領(lǐng)下,加入了中國共產(chǎn)黨,半個多世紀來,父女三人以放牧為生,守護著祖國數(shù)千平方公里的國土。父親桑杰曲巴常對卓嘎和央宗說:“如果我們走了,這塊國土上就沒有人了!”這句話,兩個女兒記了一輩子。他們知道,守護土地,就是守護國家。
劉銳
面對強國強軍的時代要求,劉銳緊跟裝備升級步伐,參與完成國產(chǎn)新一代中遠程轟炸機改裝,填補轟-6K作戰(zhàn)使用的多項空白,和戰(zhàn)友一起首次在南海和西太平洋留下中國新一代中遠程轟炸機的航跡。
劉銳所在團被確定為全軍首家裝備轟-6K的部隊后,他作為“先行者”和“探路人”,既當“改裝員”又當“試飛員”,僅用3個月就完成了改裝。
隨后,劉銳一鼓作氣,創(chuàng)造性提出“課題牽引訓練”新思路,形成一批戰(zhàn)法、數(shù)十套突擊方案,填補轟-6K作戰(zhàn)使用的多項空白。
黃大年
黃大年留學英國18年,是國際知名的科學家。回國前,他住在劍橋大學旁邊的花園別墅里,妻子還經(jīng)營著兩家診所。2008年,中國開始實施“海外高層次人才引進計劃”,他用最短的時間辭職、賣掉房子和診所、辦好了回國手續(xù)。
歸國7年多來,黃大年擔任國家多個技術(shù)攻關(guān)項目的首席專家,經(jīng)常工作到凌晨,幾乎沒有休過寒暑假和節(jié)假日,甚至多次累倒在工作崗位上,這種工作狀態(tài)直到生命最后一刻。
盧永根
2017年3月,盧永根教授在夫人的攙扶下來到銀行,將十多個存折的存款轉(zhuǎn)入華南農(nóng)業(yè)大學的賬戶,盧永根夫婦一共捐出8809446元,這是他們畢生的積蓄,學校用這筆款設立了教育基金,用于獎勵貧困學生與優(yōu)秀青年教師。
盧永根沒有將財產(chǎn)留給唯一的女兒,他說:“黨培養(yǎng)了我,將個人財產(chǎn)還給國家,是作最后的貢獻。”盧永根的秘書趙杏娟說:“錢都是老兩口一點一點省下來的,對扶貧和教育,兩位老人卻格外慷慨,每年都要捐錢。”
王玨
王玨化名“蘭小草”,給急需幫助的孤兒寡母捐款,每年2萬,已經(jīng)堅持了15年,并承諾希望能捐夠33年。慈善機構(gòu)收到了捐款,想要尋找到這位好人,多次聯(lián)絡,王玨都沒有現(xiàn)身。
家人曾問王玨,為何以“蘭小草”的名字行善?王玨當時說:平凡、善良的奶奶特愛畫蘭花,并且在村里很受尊重,取名時將“平凡小草”與“高潔蘭花”結(jié)合。
缺席了無數(shù)次公益獎項頒獎,堅持公益捐款十多年,
今年7月,王玨被檢查出肝癌,去世之前,他的身份最終得以大白。
感動作文950字篇8
每年我們都會聽到看到有這樣的一群人的感人故事。我們學會感動,從這群人的身上我們能夠看到時代的印記,看到中國人的脊梁!
實現(xiàn)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的中國夢,需要我們向這一位位平凡而又偉大的普通人身上學到我們身上所缺少的東西,那是中華民族的精神傳承!
沉默是金--黃旭華用實際行動為我們講述了這樣的一個無聲的英雄故事。
1958年,我國批準核潛艇工程立項。那時中蘇關(guān)系尚處于蜜月期,依靠蘇聯(lián)提供部分技術(shù)資料,是當初考慮的措施之一。1959年,蘇聯(lián)提出中斷對中國若干重要項目的援助,對中國施加壓力。毛澤東聽后發(fā)誓:“核潛艇--一萬年也要搞出來”。曾有過幾年仿制蘇式常規(guī)潛艇經(jīng)歷又畢業(yè)于上海交大造船系的黃旭華被選中參研。
30多年中,8個兄弟姐妹都不知道黃旭華搞核潛艇,父親臨終時也不知他是干什么的,母親從63歲盼到93歲才見到兒子一面。
核潛艇是集核電站、導彈發(fā)射場和海底城市于一體的尖端工程。中國的核潛艇研制工作是從一個核潛艇玩具模型一步一步開始的。
為研制核潛艇,新婚不久的黃旭華告別妻子來到試驗基地。后來他把家安在了小島上。為了艇上千萬臺設備,上百公里長的電纜、管道,他要聯(lián)絡全國24個省市的20__多家科研單位,工程復雜。那時沒有計算機,他和同事用算盤和計算尺演算出成千上萬個數(shù)據(jù)。 1964年,黃旭華終于帶領(lǐng)團隊研制出我國第一艘核潛艇。使中國成為世界上第五個擁有核潛艇的國家。
1988年,核潛艇按設計極限在南海作深潛試驗。黃旭華親自下潛300米,是世界上核潛艇總設計師親自下水做深潛試驗的第一人。
黃旭華曾先后多次獲得國家科學技術(shù)進步特等獎,全國科學大會獎等,為國防事業(yè)、為我國核潛艇事業(yè)的發(fā)展做出了重要貢獻。
他為我國的高科技術(shù)行業(yè)立下了汗馬功勞,但是在長達30多年的時間里,他的家人都不知道他是搞核潛艇的,父親臨終都不知道自己兒子這么大出息。
對此,感動中國委員會的頒獎詞說:“時代到處是驚濤駭浪,你埋下頭,甘心做沉默的砥柱;一窮二白的年代,你挺起胸,成為國家最大的財富。你的人生,正如深海中的潛艇,無聲,但有無窮的力量。”
是啊,無聲但是其力千鈞!像黃旭華爺爺學習,立志報效祖國,成為一個對國家有用的人。
感動我的不止黃院士一人,也不止組委會評選出的十人。還有一部分人,也和他們十人一樣,堅守信念,持之以恒;把奉獻舉在頭上,把責任放在心上;把道義擔在肩上,把艱辛咬在嘴上;把聰明、智慧、仁心、善良,緊緊地捆在身上,為了祖國,為了人民,燃燒自己,釋放光芒。他們,都是共和國真正的精英,時代的楷模,國人的榜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