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數民族傳統節日初三作文
少數民族傳統節日初三作文精選篇1
少數民族傳統節日
蒙古族:那達慕
蒙古語意為“游戲”或“娛樂”。原指蒙古族傳統的“男子三競技”——摔跤、賽馬和射箭。隨著時代的發展,逐漸演變成今天的包括多種文化娛樂內容的盛大慶典活動和物資交流活動。歷史上的那達慕不受時間限制,通常在祭祀山水、軍隊出征、凱旋、帝王登基、正月以及大型慶典等場合舉行。今天的那達慕,在每年夏秋之交舉行,規模一般是看當年牧業的生產情況,小豐收小開,大豐收大開?;顒觾热莩藗鹘y的“男子三競技”,還有文藝演出、田徑比賽和各類經濟文化展覽以及訂貨洽談、物資交流等。
傣族:潑水節
潑水節即“浴佛節”,是傣族的主要節日,相當于傣族的新年,一般在每年的四月中旬,持續4——7天。當天清晨人們便沐浴禮佛,之后的'幾天內大家用清澈的互潑灑,以清洗掉過去一年的不順與坎坷。活動有文潑和武潑,文潑用木盆裝滿清水,同時用樹枝沾滿水,輕灑在對方身上,而武潑是將一整盆水直接全潑出去。在潑水過程中,誰被潑的越多,誰越幸福安康。
彝族:火把節
彝族火把節是彝族最隆重盛大的傳統節日,每年農歷六月二十四至二十七日,彝族各村寨都要舉行隆重的祭祀活動,祭天地、祭火、祭祖先、驅除邪惡,祈求六畜興旺、五谷豐登,體現了彝族人民尊重自然規律,追求幸福生活的美好愿望。
傈僳族:刀桿節
傈僳族刀桿節,傈僳語叫“阿堂得”,意思是“爬刀節”,它是居住在云南省怒江傈僳族自治州瀘水縣境內的傈僳族以及彝族的傳統節日,節期是每年正月十五日。傈僳族的傳統節日,每年農歷二月初八舉行。流行于保山地區及怒江傈僳族自治州的傈僳族地區,表演者表演“上刀山”、“下火?!保憩F了傈僳族人民不畏艱險的精神。刀桿節這天,幾名健壯男子先表演“蹈火”儀式。他們赤裸雙腳,跳到燒紅的火炭堆里,蹦跳翻滾,表演各種絕技。第二天,他們把磨快的36把長刀,刀刃口向上分別用藤條橫綁在兩根20多米高的木桿上,組成一刀梯。表演者空手赤足,從快刀刃口攀上頂端,并在桿頂表演各種高難動作。如今,這頂驚險的傳統祭奠儀式,已演變為傈僳族好漢表演絕技的體育活動。
哈尼族:扎勒特
“扎勒特“是哈尼語音譯,又稱“大年“。時值農歷十月,故又稱“譯臘和實”,即十月年。節日當天各家要在天井里殺一只紅毛公雞,就地煮食,表示祭天。家中成員都要吃一塊雞肉,己出嫁的姑娘不能吃。在農歷十月第一個屬龍日舉行,至屬猴日結束,歷時5天。哈尼族信奉原始宗教,扎勒特節主要是祭獻天神和祖先。夏歷十月第一個屬龍日開始過年,歷時五、六天至半月不等。節日期間殺豬宰羊,舂粑粑,蒸黃糯米飯祭祀天地和祖宗,并宴請鄰近村寨、民族的賓客。人們身著盛裝,走親訪友,求親訂婚,出嫁的姑娘也要帶著酒、肉、粑粑回娘家獻祖拜年。白日里開展蕩秋千、摔跤、打陀螺、歌舞等娛樂活動。夜晚,在村邊草坪上燃起篝火,各戶抬來桌子,擺上酒肉、粑粑、水果等互相宴飯,充滿友愛歡樂氣氛。
少數民族傳統節日初三作文精選篇2
桂林不僅山水風光、人文景觀令人神往,而且多姿多彩的民族風情也令人迷戀。壯、回、苗、瑤、侗等28個少數民族占全市總人口的8.5%左右,共有少數民族70多萬人。
淳樸的民風、獨特的地域文化,諸如農耕、游牧、節慶、服飾、飲食起居、婚喪、建筑、語言文字、宗教信仰等,構成了一幅濃郁而又色彩斑斕的民俗風情圖畫,為您的桂林之行增添情趣。
資源七月半河燈歌節:資源縣農歷七月半河燈歌節(七月十三日―十五日),歷史悠久,是當地民間一年一度民族風俗傳統節日。每到七月半,以唱歌放燈寄托緬懷先人,消災避禍的情思。人們自發攜燈,沿河漂放,夜幕下燈光輝煌,形成“萬盞河燈漂資江”壯景。節慶期間,地方特產、民間小吃琳瑯滿目,經貿洽談,形勢多樣,有頂竹竿、舞獅、舞龍、大象拔河、斗雞、斗羊、羊鳥等古樸的民間體育、娛樂活動。“七月半”蒞臨資源縣城可飽覽桂北山區的鄉土民情。
龍勝紅衣節龍勝縣:是多民族的自治縣,紅瑤是龍勝瑤族的一個支系。紅瑤婦女愛穿自己編織的紅衣衫,故稱紅瑤,每年農歷三月十五或四月初八是泗水鄉紅瑤同胞的會期、亦稱紅瑤同胞一年一度的紅衣節。
紅衣節是龍勝紅瑤同胞所特有的民族節慶日,有著悠久的歷史。早在元朝期間,紅瑤同胞在每年農歷3月15這天,男女老少身著節日盛裝,肩擔自己生產的土特產品,成群結對來到淚水街舉行節日盛會,交換一年所需的生活用品和農業生產資料用品,未婚青年則在這一天借機唱山歌、吹木葉,以優雅動聽的情歌來相約幽會意中人。紅瑤同胞能歌善舞,民間體育活動頂竹杠、拉山拔河,打旗公等十分有趣。紅瑤婦婦女愛盤發,頭發又黑又亮而且很長。紅瑤姑娘愛比美,不僅長得漂亮,而且要有文化、善言善歌、心靈美。因此,對山歌,跳長鼓舞,體育比賽,比長發,評寨花,使紅衣節內容豐富、非?;钴S。
一年一度的紅衣節,舉行于寨納(泗水鄉),或舉行于龍脊山下。隨著旅游業的發展,紅衣節已成為龍勝向外界展示自己的一個窗口,并發展成為瑤、苗、侗、壯等少數民族共同的節日。
民間對歌陽朔居有漢、壯、瑤、苗等11個民族,各民族除有自己的`習俗、節日外,一個共同的特點便是擅長對山歌。不論婚喪嫁娶,還是逢年過節,每每擺起歌臺,一比高低,直至通宵達旦仍不肯散去。這些山歌有談情說愛的,有傾訴生離死別、崇尚忠孝的,也有談古論今敘事的。唱者少則三、五人,多則幾十人,歌聲或激越高昂,悠揚動聽;或深沉委婉、如泣如訴;或輕呤淺唱、閑適瀟灑……尤以壯鄉高田的中秋節對歌、福利龍尾瑤民的“歌堂愿”會最富特色。
福利五月八節陽朔縣福利民間的傳統節日,中國農歷每年的五月初八前后,由民間組織在福利鎮上開展的民間文藝、體育及祭奠活動。
少數民族傳統節日初三作文精選篇3
五月初五,端午節。每年的五月初五端午節,都是我的家鄉里最熱鬧的日子。
相比春節時我們每家每戶關起門來的熱鬧,端午節的熱鬧是大家一起的熱鬧,是包粽子吃粽子的熱鬧,也是賽龍舟劃龍船的熱鬧,哪怕這一天需要祭奠屈原,端午節還是熱鬧的。
印象中的端午節,我都是跟著爸爸媽媽先去到屈子廟去祭奠屈原老先生的。我的爸爸媽媽告訴我,屈原是為了我們的國家而犧牲的,他是高潔的詩人,他不愿意同流合污,這才有了他的投江,才有了關于端午節的種種傳說。我不是很懂得屈原老先生的想法,卻能夠明白他的犧牲是值得我們紀念的,我們在端午節這一天里,理應祭奠他老人家。
祭奠完了屈原,我會跟著我的爸爸媽媽去江邊看賽龍舟。每年端午節,江邊就會匯聚五湖四海的人來此地以賽龍舟的方式祭奠先神。整整齊齊的十支龍舟隊伍在江面上一字排開,我們都等著那一聲令下,等著比賽開始那一刻的到來。一旦裁判發令,那我們也就有好戲看了。這十支龍舟隊伍都是經過了專門訓練的隊伍,在我們大家的搖旗吶喊聲中,發現不了他們有什么區別,直到龍舟進入了最后的決勝區域,我們才能注意到許多隊伍因為先前的使勁兒,現在已經幾近停住了,而那支走到最后的隊伍,贏得了所有人的掌聲和歡呼聲。
賽完龍舟,正好是我們快要吃端午午飯的時間,媽媽早已把粽子包好煮好,我們只需回到家熱一熱,再炒上媽媽為端午節準備的美食,我們也就在家正式過端午了。有時候家里過端午節的人多,有時候家里過端午節的人就我們仨,但不管是多還是少,粽子才是端午節的主角。
少數民族傳統節日初三作文精選篇4
黔東南苗族侗族自治州,一個山川秀美、民風古樸的地方,一個令人神往的地方。居住著全國近四分之一的苗族人口,近一半的侗族人口,中國最大的苗寨――西江千戶苗寨和最大的侗寨――肇興千戶侗寨都坐落于此。
走進黔東南,就好象進入了綠色世界,苗嶺深處的雷公山自然保護區及劍河百里闊葉林,很少有人跡化自然的痕跡。原始森林茫茫蒼蒼,珍禽異獸自由出沒,山清水秀、鳥語花香、空氣清新。
黔東南有舞陽河、清水江、都柳江;還有龍鰲河、高過河、杉木河、野洞河、八舟河等,全州境內大小河流2900多條,條條溪河清澈見底,這里有一個國家級六個省級風景名勝區。
來到黔東南,你回感覺到這不僅是空間的轉移,而是時光在倒流,豐富的民族歷史文化積淀,使這里還保存著唐代發型、宋代服飾、明清建筑、魏晉遺風,()居住在這里的苗族、侗族和其他少數民族在長期勞動和生活中創造了光輝燦爛的民族傳統文化。他們依山建寨,聚族而居,村村寨寨都木青竹翠,綠樹成蔭。村寨來客,熱情的苗侗人民都有用酒攔路、攔門的禮儀,最高的貴客到來,攔路酒達十二道之多。穿著盛裝的苗侗少女,用醇香的米酒和動人的歌聲表示歡迎,相與同樂。灑脫粗曠的小伙子吹起蘆笙芒筒,迎客進寨。
黔東南是貴州東線民族風情旅游的中心,有“百節之鄉”的美稱,民族傳統節日數以百計,異彩紛呈,猶如一座活生生的民族風情博物館。
黔東南是“蘆笙的故鄉”“歌舞的海洋”,蘆笙與歌舞交相輝映,已成為聞名天下的民族特色,情絲萬縷的蘆笙金曲,悅耳動聽的苗族飛歌、侗族大歌,精彩激烈的斗牛場面,風情別致的苗家吊腳樓,堪稱民族工藝一絕的苗族銀飾、挑花、刺繡、蠟染等,無不閃爍著東方文化的光芒。
少數民族傳統節日初三作文精選篇5
少數民族很多都過著跟我們同樣的傳統節日,例如:“春節”、“元宵節”、“清明節”、“端午節”、“中秋節”等等。
彝族的“火把節”。每年農歷六月二十四日,是彝族傳統的盛大節日——“火把節”。這天清晨,彝族男女老少都穿起節日盛裝,聚集在一齊,白天飲酒慶賀,進行斗牛、摔跤、賽馬、射箭等活動。到晚上舉行篝火晚會,高舉火把游行。無數火把在田間、山林穿越游動,景色十分壯觀。小伙子們吹起激越的笛子,彈起動聽的月琴和大三弦,和姑娘們跳起優美歡快的“阿細跳月”舞蹈。“火把節”的源起,傳說是為了紀念一位聰明堅貞、抗暴而死的古代女英雄。它反映了彝族人民驅除邪惡、追求幸福昌盛的完美愿望。
蒙古族的“那達慕”。每年七、八月牧畜肥壯的季節舉行的“那達慕”大會,是蒙古人民一年一度的盛大節日?!澳沁_慕”,蒙古語是娛樂或游戲的意思?!澳沁_慕”大會上有驚險動人的賽馬、摔跤,令人贊賞的射箭,有爭強斗勝的棋藝,有美妙動人的歌舞。大會召開前,男女老少乘車騎馬,穿著節日的盛裝,不顧路途遙遠,從四面八方來參加比賽和觀賞。彩旗飄揚,人歡馬嘶,平日寧靜的草原,頓時變成繁華的彩城。
白族的“三月街”?!叭陆帧庇置坝^音節”,是白族人民盛大的節日和街期。每年農歷三月十五日至二十日在大理城西的點蒼山腳下舉行。最初“三月街”帶有宗教活動色彩,之后逐漸變成一個盛大的物資交流會。明清時期,四川、西藏及江南各省都有商人到此貿易。它不僅僅是交易市場,還是表演各種舞蹈和賽馬、競技的園地。解放后,三月街已發展成滇西各族人民一年一度繁榮的物資交流和民族體育、文藝的大會,對加強各民族團結、促進經濟文化交流,起了用心的作用。
傣族的“潑水節”。我國傣族和中南半島某些民族的新年節日,也是傣族一年中最盛大的傳統節日。在傣歷六、七月舉行。節日的頭兩天是送舊,最后一天是迎新。期望把過去一年中的疾病和災難送走,祈求在新的一年里風調雨順。原俗節日清晨,男女老幼沐浴更衣到佛寺賧佛,全寨婦女為佛像潑水“洗塵”。然后青年男女潑水為戲,認為這樣能夠消災除病。下午舉行“丟包”,是青年男女借以求愛的一種活動。在節日里,還舉行公眾放高升、賽龍船活動,使整個潑水節到達高潮。解放后,破除了陳規陋習,增加了健康的資料,如第一天開歡慶大會,各族軍民同賀傣歷佳節,會后舉行豐富多彩的文藝、體育活動;次日各村寨舉行歡快的潑水活動,第三日趕擺。
苗族的“蘆笙節”。每年二月十三日至十六日,是貴州省黔東南苗族人民的傳統節日——“蘆笙節”。這幾天,黔東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完全沉浸在歡騰喜慶的氣氛之中。村村寨寨的苗族人民,男女老少都穿著節日盛裝,聚集在大大小小的廣場上圍成一個圓圈,小伙子吹起蘆笙,姑娘們踏著蘆笙的優美旋律,翩翩起舞。蘆笙是苗族人民喜歡的一種樂器,大的高四、五米,小的一、二米。蘆笙節是苗族人民在春節之后,春耕之前,預祝新的一年風調雨順、獲得豐收的節日,也是苗族男女青年表達感情和向對方父母顯示自我才能的時機。節日前,青年們常常把自我心愛的情人向母親和嫂嫂透露。蘆笙節時,母親們透過對青年們的歌舞技藝的現場觀察,品評他們的聰明才智,并進一步了解他們的道德品質,勞動好壞,幫忙子女選取好對象。在苗族人民中,不善于歌舞、道德敗壞、勞動不好的人,是難以找到稱心如意的愛人的?!疤J笙節”期間,還舉行斗牛、賽馬和籃球比賽等。
納西族的“火把節”。農歷六月二十五日至二十七日三天,是納西族人民僅次于春節的隆重節日——火把節。相傳玉皇大帝有一天感到厭倦,想看看人間的生活。打開南天門,只見大地青山綠水,人壽年豐,他十分生氣,命一天將去燒毀人間。天將不忍心毀壞勞動人民用血汗換來的成果,便向玉皇大帝慌報人間已經燒毀。謊言被玉皇大帝察覺,就把這員天將殺了。6月的.一天,一滴血從天上滴下來,變成一個娃娃,娃娃哭著說:玉皇大帝今晚要燒毀人間,叫大家快快點燃火把,連燒三天,迷惑玉帝,才能度過災難。于是家家戶戶三天三夜點燃火把,最后免除了災難。從那以后,為紀念那員天將,就有了火把節。火把節的第一天,男女青年打扮一新,到野外采摘野花野果,對歌談情。成年人把松木劈成細條,中間夾上松脂,捆成火把。家庭主婦則準備節日的會餐。天將晚,各家在門前點燃火把。第二天,親朋互相拜訪;已婚婦女回娘家探親;青年男女到野外會餐;成年人則準備比昨晚更長的火把;農民用火把照亮莊稼,消滅害蟲,預祝豐收。第三天,是火把節的高潮?;鸢言糜珠L又大,裝飾漂亮。家家戶戶用火把將屋前屋后都照遍,把蜘蛛網等不潔之物燒掉,以示驅除邪惡,安定吉祥。之后,人們圍著巨大的火把,通宵達旦地歌舞游玩。
毛難族的“廟節”。廟節是毛難族人民一年一度的盛大節日。每到廟節,毛難山鄉家家戶戶蒸五色糯米飯和粉蒸肉,在中堂插上柳枝,上方密密麻麻地粘上五色糯米飯團,象征碩果累累,五谷豐登。這一天,男女老少新裝艷服,提著用一種叫“發多”樹葉包著的五色糯米飯和粉蒸肉,去走親訪友,婦女們也歡天喜地帶著兒女回娘家。毛難節的來由,一是向天神乞求風調雨順;二是祭奠傳說中毛難山鄉飼養耕牛和菜牛的創始人——三界公。過節時,各家各戶還要給自我的耕牛吃一團糯米飯和一塊粉蒸肉,表示對牛一年辛苦的慰勞。
瑤族的“達努節”。農歷五月二十九日,是廣西都安瑤族人民歡慶豐收的傳統節日“達努”節。這一天,人人華服艷裝,走村串寨訪親問友,互慶豐收。村村寨寨敲起銅鼓,載歌載舞,盡情享受豐收的喜悅?!斑_努節”傳說是這樣來的:上古時有個叫密洛陀的祖娘,她的一男一女長大成人之后,祖娘要他們帶著農具和種籽,去過自食其力的生活。兄妹倆開荒種莊稼,但長出來的果實被野豬、地鼠和鳥兒吃光了。兄妹倆向祖娘訴苦。祖娘鼓勵他們不要怕困難,同時給了他們一面銅鼓和一只貓,要他們再去奮斗。兄妹倆第二次種出的莊稼成熟了,鳥獸又來偷食。兄妹倆敲起銅鼓驚走了鳥獸,放出貓吃盡了地鼠,最后獲得了豐收。為了報答祖娘,兄妹倆在五月二十九日祖娘生日這天敲著銅鼓去給祖娘祝壽,并?,幖夷昴曦S收,人畜兩旺。從而構成了“祖娘節”,又叫“達努節”。
京族的“哈節”。“哈”在京語中是唱歌的意思?!肮潯币簿褪歉韫?。它是住在南海北部灣幾十個海島上的京族人民的傳統民族節日。據傳說,七、八百年前,有位歌仙來到京族地區,借傳歌為名,動員大家起來反抗封建統治者。他的歌聲悠揚動聽,深受群眾喜愛。之后,人們建了“哈亭”,以唱歌和傳歌的方式紀念和贊美這位歌仙。于是構成了一年一度的“哈節”。哈節里唱的歌,稱為“哈歌”,有固定的手抄歌本,由專人演唱,平時一般不唱。“唱哈”的主角有三個,一個男的稱“哈哥”,專司操琴伴奏;兩個女的稱“哈妹”,輪流演唱。歌聲婉轉,琴音柔和,別具一格,饒有風味,歌詞資料多受漢族詩詞歌賦影響,或詠唱傳統故事,或吟誦白居易的《琵琶行》,或敘說歷史人物,或頌揚友誼與感情,豐富多彩,優美動人。京族人民很重視“哈節”。每到節日,他們清掃屋院,穿起盛裝,興高采烈地云集在“哈亭”聽“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