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名人事跡
在日復一日的學習、工作或生活中,大家都經常接觸到事跡材料吧,事跡材料是指對本單位具有突出事跡的集體和個人整理出的文字宣傳材料。下面小編給大家帶來歷史名人事跡大全10篇,希望大家喜歡!
歷史名人事跡篇1
王羲之小的時候,練字十分刻苦。據說他練字用壞的毛筆,堆在一齊成了一座小山,人們叫它“筆山”。他家的身旁有一個小水池,他常在這水池里洗毛筆和硯臺,之后小水池的水都變黑了,人們就把這個小水池叫做“墨池”。
長大以后,王羲之的字寫得相當好了,還是堅持每一天練字。有一天,他聚精會神地在書房練字,連吃飯都忘了。丫環送來了他最愛吃的蒜泥和饃饃,催著他吃,他仿佛沒有聽見一樣還是埋頭寫字。(經典語句)丫環沒有辦法,只好去告訴他的夫人。夫人和丫環來到書房的時候,望見王羲之正拿著一個沾滿墨汁的饃饃往嘴里送,弄得滿嘴烏黑。她們忍不住笑出了聲。原先,王羲之邊吃邊練字,眼睛還看著字的時候,錯把墨汁當成蒜泥蘸了。
夫人心疼地對王羲之說:“你要保重身體呀!你的字寫得很好了,為什么還要這樣苦練呢?”
王羲之抬起頭,回答說:“我的字雖然寫得不錯,可那都是學習前人的寫法。我要有自己的寫法,自成一體,那就非下苦工夫不可。”
經過一段時間的艱苦摸索,王羲之最后寫出了一種妍美流利的新字體。大家都稱贊他寫的字像彩云那樣簡單自如,像飛龍那樣雄健有力,他也被公認為我國歷史上杰出的書法家之一。
歷史名人事跡篇2
晉代孫康由于沒錢買燈油,晚上不能看書,只能早早睡覺。他覺得讓時間這樣白白跑掉,十分可惜。
一天半夜,他從睡夢中醒來,把頭側向窗戶時,發現窗縫里透進一絲光亮。原先,那是大雪映出來的,能夠利用它來看書。于是他倦意頓失,立即穿好衣服,取出書籍,來到屋外。寬闊的大地上映出的雪光,比屋里要亮多了。孫康不顧寒冷,立即看起書來,手腳凍僵了,就起身跑一跑,同時搓搓手指。此后,每逢有雪的晚上,他就不放過這個好機會,孜孜不倦地讀書。這種苦學的精神,促使他的學識突飛猛進,成為飽學之士。之后,他當了一個大官。
晉代時,車胤從小好學不倦,但因家境貧困,父親無法為他帶給良好的學習環境。為了維持溫飽,沒有剩余的錢買燈油供他晚上讀書。為此,他只能利用這個時間背誦詩文。夏天的一個晚上,他正在院子里背一篇文章,忽然見許多螢火蟲在低空中飛舞。一閃一閃的光點,在黑暗中顯得有些耀眼。他想,如果把許多螢火蟲集中在一齊,不就成為一盞燈了嗎?于是,他去找了一只白絹口袋,隨即抓了幾十只螢火蟲放在里面,再扎住袋口,把它吊起來。雖然不怎樣明亮,但可勉強用來看書了。從此,只要有螢火蟲,他就去抓一把來當作燈用。由于他勤學苦練,之后最后做了職位很高的官。
歷史名人事跡篇3
孫子死后,過了100多年又出了一個孫臏。孫臏出生在阿城和那城一帶,是孫武的后代子孫。孫臏曾經和龐涓一道拜當時有名的鬼谷子為師,學習兵法。龐涓學成出師,來到魏國,得到了魏惠王的信任,當上了魏國的將軍。但是龐涓非常清楚自己的才能比不上孫臏,深怕有一天孫臏超過或戰勝自己,就秘密派人把孫膠找來。孫臏雖然得到老師的真傳,學得精妙的兵法,但萬萬沒想到自己的師兄會對自己不利,因此高高興興地到了魏國。龐涓熱情地歡迎師弟的到來,接風洗塵之后,師兄弟一番長談。龐涓了解到孫擯果然高明,自己所學遠遠不及,非常嫉妒。為了自己的功名利祿,龐涓便設下毒計,找了個罪名砍掉了孫臏兩只腳,并且在他臉上刺了字,還把他囚禁起來,不讓別人知道。
齊國的使臣來到魏國,孫臏得知,覺得脫離魏國的時機來了。他偷偷地拜見了齊國使者,詳細地向他講述了白己的情況及在魏國的遭遇,并且請求使者把自己帶回齊國。因為孫臏是齊國人,齊國使臣聽完他的講述,十分同情。在交談中,這位使者還發現孫臏是一個非常有才華的奇人,便決定帶他到齊國去。通過精心的策劃和周密的布置,孫臏終于離開了魏國,也擺脫了龐涓的控制與迫害。孫臏到了齊國以后,在將軍田忌手下當門客,田忌非常賞識他。
田忌經常和齊國的貴族公子們賽馬,而且下非常大的賭約。孫臏發現那些馬的腳力都差不多,而那些馬又可以分為上、中、下3個等級。比賽的時候,一般是上等馬對上等馬、中等馬對中等馬、下等馬對下等馬。于是,孫膠就對田忌說:“將軍您盡管下大的賭約,我保證能讓您取勝。”田忌相信了他的話,就和齊王以及其他的貴族公子們比賽,而且下了一千兩黃金的賭約。快到比賽的時候,孫膠對田忌說:“現在用您的下等馬對他們的上等馬,用您的上等馬對他們的中等馬,再用您的中等馬對他們的下等馬。”3次比賽結束以后,田忌的馬輸了一場,贏了兩場,結果贏得了齊王一千兩黃金的賭約。田忌看到孫臏有過人的才能,就把推薦給齊威王。齊威王向孫臏請教兵法,聽后十分滿意,就讓他擔任軍師。
后來,魏國攻打趙國,龐涓統領大軍直逼趙國都城邯鄲。趙國形勢危急,急忙派人向齊國求救。接到趙國的求救信后,齊威王打算任用孫臏為主將,讓他帶領軍隊去援救趙國。孫腆沒有答應齊威王,他推辭說:“我孫臏是一個受過酷刑的人,不適合擔任部隊的主將。”齊威王就任命田忌做主將,孫臏做軍師。孫臏因為被挖掉膝蓋,不能行走,只能坐在一輛有帳篷的車里面,暗中替田忌出謀劃策。一接到命令,田忌就想要帶著齊國的軍隊,直奔趙國,孫膠勸阻他說:“想要解開亂成一團,纏成一片的絲線,不能夠生拉硬拽。想勸解兩個正在打架的人,不能也卷進去和他們打在一起。要扼住爭斗者的要害,爭斗者因形勢限制,就不得不自行解開。現在魏國和趙國兩國正在交戰,那么魏國全部的精銳部隊必然在趙國全力進攻,而留在魏國國內的,肯定只是一些老弱病殘。將軍您不如率領齊國軍隊,馬上向魏國都城進攻,占據魏國的交通要道,攻打魏國空虛的地方。到時候,魏國軍隊就只能放棄攻打趙國,撤回魏國,以求自保。這樣的話,我們一下子就解救了趙國被圍困的危險,又可以輕松破敵。”這個策略極其高明,田忌聽了,十分贊賞,馬上傳令下去,吩咐按照孫臏的計策辦。齊國大軍掉轉方向,向魏國進軍,直搗魏國都城。魏國告急,魏王立即派人傳令,讓正在攻打趙國的魏軍回師。魏軍統帥龐涓得到消息,馬上放棄攻打趙國,撤回魏國。為了解救國都的危機,魏軍馬不停蹄,日夜兼程。田忌和孫臏探知魏軍的行動,便留下一支部隊繼續進攻,選派精銳部隊在桂陵設下埋伏。桂陵是魏軍從趙國回到國都的必經之路。當人困馬乏的魏國軍隊到達桂陵的時候,正好鉆進了孫殯設下的埋伏圈,幾乎全軍覆沒,魏國的大將軍龐捐也成了孫膜的俘虜。
歷史名人事跡篇4
晉代的祖逖是個胸懷坦蕩、具有遠大抱負的人。可他小時候卻是個不愛讀書的淘氣孩子。進入青年時代,他意識到自己知識的貧乏,深感不讀書無以報效國家,于是就發奮讀起書來。祖逖24歲的時候,曾有人推薦他去做官司,他沒有答應,仍然不懈地努力讀書。
之后,祖逖和幼時的好友劉琨一志擔任司州主簿。他與劉琨感情深厚,不僅僅常常同床而臥,同被而眠,而且還有著共同的遠大理想:建功立業,復興晉國,成為國家的棟梁之才。
一次,半夜里祖逖在睡夢中聽到公雞的鳴叫聲,他一腳把劉琨踢醒,對他說:“別人都認為半夜聽見雞叫不吉利,我偏不這樣想,咱們干脆以后聽見雞叫就起床練劍如何”劉琨欣然同意。于是他們每一天雞叫后就起床練劍,劍光飛舞,劍聲鏗鏘。春去冬來,寒來暑往,從不間斷。功夫不負有心人,經過長期的刻苦學習和訓練,他們最后成為能文能武的全才,既能寫得一手好文章,又能帶兵打勝仗。祖逖被封為鎮西將軍,實現了他報效國家的愿望;劉琨做了都督,兼管并、冀、幽三州的軍事,也充分發揮了他的文才武略。
歷史名人事跡篇5
諸葛亮少年時代,從學于水鏡先生司馬徽,諸葛亮學習刻苦,勤于用腦,不但司馬徽賞識,連司馬徽的妻子對他也很器重,喜歡這個勤奮好學,善于用腦子的少年。那時,還沒有鐘表,記時用日晷,遇到陰雨天沒有太陽。
時間就不好掌握了。為了記時,司馬徽訓練公雞按時鳴叫,辦法就是定時喂食。為了學到更多的東西,諸葛亮想讓先生把講課的時間延長一些,但先生總是以雞鳴叫為準,于是諸葛亮想:若把公雞鳴叫的時間延長,先生講課的時間也就延長了。于是他上學時就帶些糧食裝在口袋里,估計雞快叫的時候,就喂它一點糧食,雞一吃飽就不叫了。
歷史名人事跡篇6
姜尚
因為年代太久遠,姜尚的生卒年不可靠。傳說他活了100歲,這畢竟是傳說。不過說姜太公大器晚成那是肯定沒問題的。很有代表性,也很有傳奇性,不過可能沒幾個人有這樣的運氣。當然自己的實力也是至關重要的。
姜尚年輕時曾在商都朝歌(今河南淇縣)宰牛賣肉,又到孟津(今河南孟津縣東北)做過賣酒生意。他雖貧寒,但胸懷大志,勤苦學習,始終不倦地研究、探討治國興邦之道,以期有朝一日能夠大展宏圖,為國效力。直到暮年,終于遇到了施展才華之機。姜尚在輔佐周文王期間,為強周滅商制定了一系列正確的內外政策。周文王死后,武王姬發繼位,拜姜尚為國師,尊稱師尚父。姜尚繼續輔佐周國朝政。武王十一年,武王舉兵伐紂,在牧野大獲全勝。周朝建國之后,姜尚因滅商有功,被封于齊,都城營丘(今日臨淄市臨淄北)。
中國有句老話“太公八十遇文王”。很可能夸張了。不過我記得在那里看過,說姜尚72歲被拜為國師,可信度就高些。無論是八十遇文王,還是七十而拜相也好,足以勉勵我們每一個人
重耳
為了避難,43歲的晉文公開始過著流亡的生活,可以說是顛簸流離,嘗盡了苦難。這位在外輾轉19年才得以回國,隨即稱霸中原的春秋霸主,他的人生充滿了傳奇。
前656年,重耳遭到驪姬之亂的迫害,離開了晉國都城絳,到蒲城,他父親晉獻公派勃L謀殺重耳,勃L割斷了重耳的袖子,重耳爬墻僥幸逃走,開始了流亡生活。前636年(62歲)秦穆公護送重耳回晉國。重耳即位,稱晉文公,即位后他在諸侯中威信很高。在外漂泊19年的晉文公嘗盡了人間的酸甜苦辣。先后投奔了齊、曹、楚、秦等國,有的國君對他禮遇有嘉,有的卻是冷言冷語。在曹國的時候,曹共公聽說重耳的肋骨連成一片,很好奇,所以乘重耳洗澡的'時候,偷看了他的裸體。(一個國君也居然喜歡看希奇)。前633年,宋國都城商丘被楚軍包圍。、前632(65歲)年初,晉文公率兵救宋,為報答楚國在他流亡國外時楚國的款待,下令軍隊退避三舍(九十里),在城濮(今山東濮縣南)大敗楚軍。晉文公主持踐土之盟,成為霸主。、前628年(69歲)冬天,晉文公逝世。
黃忠
黃忠在三國里亮相的時間較晚,成名也很晚,但我想年輕時可能有點小名氣,但確實老了之后跟著劉備后才出名的,特別是定軍山一戰,斬掉名將夏侯淵威震天下,后來能被劉備封為后將軍也可能和這一戰有很大的關系。
黃忠年輕時一直為荊州劉表效力,被劉表任命為中郎將,與劉表侄子劉磐一起駐守長沙攸縣(今湖南株州攸縣,即虎紋老家)公元208年,曹操占領荊州,臨時任命他為裨將軍,任駐守原地,歸屬于長沙太守韓玄。公元209年,劉備攻打荊州各郡,占領了長沙、零陵、桂陽、武陵等地,黃忠投降劉備。公元211年(64歲)黃忠跟隨劉備入川,征戰益州,表現突出,勇冠三軍。平定益州后劉備封其為討虜將軍。公元219年(72歲),劉備進擊漢中定軍山,黃忠一戰斬殺魏國身經百戰的守將夏侯淵,曹軍慘敗,黃忠自此聲名大震。后黃忠升為征西將軍。公元219年劉備自立漢中王,重用黃忠為后將軍,公元220年,黃忠病逝,享年73歲追謚為剛侯。
包青天
包公是個鐵面無私的清官,真是做到了王子犯法,與民同罪。那年,老包鍘了不認前妻的駙馬陳士美,皇上懷恨,借個名兒便把包公削職為民。就這,皇上還不解恨。當天,皇上把大太監和小太監召到皇宮,耳朵咬耳朵商議一陣。末了,兩個太監對皇上如此這般一說,說得皇上點頭微笑,吩咐照辦,事成大大有賞。
包公削了職,京城大棧小店,都受了皇家囑咐,不準留包公過夜;包公只好收拾收拾,就當日動身。包公為官清正,如今兩袖清風,雇不起車馬,由老家人包興挑著行李,自己跟在后面安步當車,卻沒有料到太監跟在后面盯梢哩。
時當六月暑天,包公一出京城,上路沒有多遠,便汗流浹背。走了半日,汗淌了幾桶。這會兒走到一座山下,包公熱得不行,口渴得要命。可是這里前不巴村,后不著店,既無池,也無井,只有一塊瓜地。青蔥蔥的瓜藤上開了黃黃的花,西瓜兒結的溜圓。包公咂咂嘴,周圍又沒人,為了解渴,就摘下個西瓜,放在膝蓋上,用拳頭“嘭嘭”兩下砸開,就和老家人大口大口地吃了,他們一氣吃了兩個大瓜。兩個像鬼樣的太監早看在眼里,大太監對小太監說:
“古來君子是‘瓜田不納履,李下不整冠’。包黑子偷瓜吃,還能算是清官嗎?逮他去見皇上!”
正要動手,卻見包公正掏出幾個銅錢,放在瓜藤上,抹抹嘴上路了。兩個太監無可奈何地擺擺手:
“吃瓜給錢,那有啥說的。”
傍晚,包公棲息在小鎮一家小客棧,兩個太監也盯著跟進去。包公囊資不豐,就叫了素菜米飯。哪知這客棧小,米不是上熟,一碗里盡是稻谷;包公只得邊吃邊撿,一桌拐子上堆的盡是谷粒。這又讓兩個太監給看在眼里,小太監對大太監說:
“糟蹋糧食遭雷打,捉他去,好為皇上出氣!”
正說著,又見包公抓起谷粒,一粒一粒放在嘴里嗑去稻殼,吃了米粒,真是“盤中之餐,一粒未廢”。這有啥說的,雞蛋里挑骨頭也挑不出來,大太監與小太監,只好大眼瞪小眼。
走著走著,就快到淮河邊上,眼看包公就要到家了!兩個太監還未抓到包公的把柄,怎好向皇上交差呢?于是,又嘀嘀咕咕地商量了一個計策:大小太監連夜從小路草行露宿,趕到包公前面,在淮河邊上坐等,單等包公一到,他們一個拉腿,把包公推到一堆臟東西上。他們以為這樣,包公準會到淮河里去洗手,淮河里有人淘米洗菜,就安他個沾污河水的罪名。這真是啥壞點子都想到了。
哪知包公手弄臟后,嘆口氣爬起來,正想到河里去洗,瞥眼一看,河邊小媳婦、大姑娘,淘米的淘米,洗菜的洗菜,提水的提水。他怔了怔,心想:這一洗手,不壞了人家吃用水嗎?于是包公走到河邊,用干凈的左手掬水含到嘴里,然后又離開水邊,到坡上吐出水來沖洗。兩個太監看著,一點辦法也沒有。心想:包黑子真是天下難有雙的鐵清官,就跟他一萬年,也找不到他的臟點。只好垂頭喪氣地回去回復皇命。
這事一傳出來,老百姓就說:
毒不過皇上,奸不過太監,清不過包公。
歷史名人事跡篇7
馬援(前14-后49)是漢代一位有名的將領。他幼年父母雙亡,由其兄馬況撫養成人。他從小胸懷大志,眼光高遠,深為其兄器重。王莽時期,馬援在軍隊里當個小軍官。一次上司派他率隊押送一些犯人,在途中,馬援看到犯人們哭得挺悲哀,不由動了側隱之心,便把犯人們都放了。私放犯人是大罪,馬援只得逃亡到北方的邊境上,躲避朝廷的追捕。
碰巧時間沒多長,趕上朝廷大赦,馬援也得以免罪。之后,他就在那里經營畜牧業和農業。他心胸寬廣,樂于助人,為人忠厚而有遠見,沒幾年功夫,來歸附他的人竟有好幾百。他常對身邊的人們說:做人不能因為貧窮潦倒而喪失志氣,不能因為年紀老邁而頹唐,"丈夫為志,窮當益堅,老當益壯。"
不幾年,馬援有了幾千頭牛、羊和馬匹,幾萬斛糧食,家產多得花不完用不盡,但他不為物累,仍舊和從前一樣,過著簡樸的生活。他曾感慨地對人說:財產之所以可貴,在于能夠幫忙人;要不然,做個守財奴有什么意思呢"之后,懷著高遠志向的馬援果然把財產分給了他的本家和親友,自己空身外出投軍謀事,后歸附了漢光武帝劉秀,為國家立了很多功勞。
歷史名人事跡篇8
魯宣公二年,宣子在首陽山(今山西省永濟縣東南)打獵,住在翳桑。他望見一人十分饑餓,就去詢問他的病情。那人說:“我已經三天沒吃東西了。”宣子就將食物送給他吃,可他卻留下一半。宣子問他為什么,他說:“我離家已三年了,不明白家中老母是否還活著。此刻離家很近,請讓我把留下的食物送給她。”
宣子讓他把食物吃完,另外又為他準備了一籃飯和肉。之后,靈輒做了晉靈公的武士。一次,靈公想殺宣子,靈輒在搏殺中反過來抵擋晉靈公的手下,使宣子得以脫險。宣子問他為何這樣做,他回答說:“我就是在翳桑的那個餓漢。”宣子再問他的姓名和家居時,他不告而退。這個知恩圖報的故事之后成為典故,杜甫在“奉贈韋左丞丈二十二韻”詩中就引用了它:常擬報一飯,況懷辭大臣。
歷史名人事跡篇9
當匈奴貴族橫行北方、西晉王朝面臨崩潰的時候,晉朝有一些有志氣的將領還堅持在北方戰斗。劉琨就是這樣的杰出代表。
劉琨年青的時候,有一個要好的朋友叫祖逖。在西晉初期,他們一齊在司州(治所在今洛陽東北)做主簿,晚上,兩人睡在一張床上,談論起國家大事來,常常談到深更半夜。
一天夜里,他們睡得正香的時候,一陣雞叫的聲音,把祖逖驚醒了。祖逖往窗外一看,天邊掛著殘月,東方還沒有發白。
祖逖不想睡了,他用腳踢踢劉琨。劉琨醒來揉揉眼睛,問是怎樣回事。祖逖說:“你聽聽,這可不是壞聲音呀。它在催我們起床了。”
兩個人高高興興地起來,拿下壁上掛的劍,走出屋子,在熹微的晨光下舞起劍來。
就這樣,他們一齊天天苦練武藝,研究兵法,最后都成為有名的將軍。
歷史名人事跡篇10
王冕是諸暨縣人。七八歲的時候,父親讓他在田埂上放牛,他偷偷地進入校園聽學生們讀書。聽完以后,就默默地記在腦子里。傍晚回家,他把放牧的牛都忘記了。有人牽著王冕家的牛,來王冕家,責怪無人看管的牛踐踏了他家的田地,王冕的父親大怒,用鞭子打了王冕一頓。過后,他仍讓像以前一樣。他的母親說:“這孩子對讀書如此入迷,為什么不讓他去做呢?”王冕因此離開家,緊挨著一座寺廟住下來。一到夜里,他就偷偷地走出住處,坐在廟內佛像的膝蓋上,手里拿著書就依靠佛像前長明燈的燈光誦讀,書聲瑯瑯一向讀到天亮。佛像都是土質的偶像,猙獰兇惡,很是可怕。王冕是小孩子,卻面不在乎像沒有望見似的。
安陽的韓性聽說后,感到十分驚訝,將他收作學生,學成了博學多通的儒生.韓性死了以后,韓性的門人對待王冕像對待韓性一樣。當時王冕的父親已經去世了,于是王冕把自己的母親迎接到越城撫養。時間長了,母親想要歸還老家,王冕就買牛來架母親的車,自己親自穿著古代的衣服跟在車后。鄉里的孩子都聚集在道兩旁笑,王冕自己也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