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會和解的名人故事
學會和解的名人故事
高適《燕歌行》中寫道:
“君不見沙場征戰(zhàn)苦,至今猶憶李將軍。”
千百年來,提起抗擊匈奴的將領,李廣“飛將軍”的名號,可謂家喻戶曉。
他少年得志,為國守邊四十年,單是抗擊匈奴的戰(zhàn)役,就參加過七十多次。
然而,本應成為當朝顯貴的他,卻官不過九卿,最后自刎于大將軍衛(wèi)青的幕府,何其悲哉。
什么樣的人生際遇讓他如一顆耀眼的星辰騰空而起,卻又黯然消失于天際?
高爾基曾說:
“人一生最大的敵人,是自己?!?/p>
生不逢時,命途多舛,在與天運抗爭的路上,李廣從未被敵人打敗,但終究過不了“自己”這一關。
人,只有在自我成全的過程中,與自己和解,才能過好一生。
放下執(zhí)念,才能與生活和解
作為秦朝名將李信的后代,李廣擅長騎射,膽識過人,武藝非凡。
《史記李將軍列傳》中,記載了這樣一個有趣的故事。
傳說,有次,李廣外出打獵,忽然看見草叢中閃過一只老虎,他立刻拿起弓箭,射出去,眾人都以為射中了老虎,忙跑去看。
沒想到,射中的卻是一塊石頭。李廣自己也納悶,箭怎么能射進石頭呢?
于是他拿起弓,連射幾支,卻都不能像剛才那樣射入石頭。
故事雖然有些離奇,但也可以看出李廣臂力驚人,有騎射的天賦。
而這份天賦,也讓李廣在入伍之初,嶄露頭角。
漢文帝14年,匈奴入侵蕭關,李廣入伍參軍,奮戰(zhàn)沙場,殺敵無數(shù)。
漢文帝對李廣說:
“惜乎,子不遇時!如令子當高帝時,萬戶侯豈足道哉!”
言下之意,以李廣的才干,如果幫劉邦打天下,封個“萬戶侯”不成問題。
這句話在李廣心里種下了“拜將封侯”的種子。
只是,年輕的李廣沒有明白漢文帝話語中的“機鋒”,他無暇去想什么是“子不遇時”,他一路高歌猛進,奔向理想。
漢景帝繼位后,“七國之亂”爆發(fā),李廣跟著太尉周亞夫平叛。
在昌邑城下,李廣一刀斬斷了叛軍大旗,自此名聲大震。
不久后,李廣被調任上谷太守,幾乎天天與匈奴交戰(zhàn),有李廣在,匈奴不敢越雷池一步。
典屬國公曾說:“李廣為將,才氣無雙”,匈奴更是敬佩李廣,稱他為“飛將軍”。
然而,對李廣而言,伴隨著名氣而來的,是疑慮和不甘。
彈指一揮間,四十多年過去了,他沒有等來拜將封侯,等來的是兩鬢的白霜。
年少的他,曾離成功很近;
可如今,夢想?yún)s越來越遠。
正如佛家言:“求而不得,舍而不能。”
人的大多數(shù)痛苦,不過是因為自己心中的執(zhí)念太深,放而不舍,失而不甘。
一念執(zhí)著,萬般無奈,李廣在生活中郁郁寡歡,他不交朋友,遠離家人,更多的時候,是在漫無一人的戈壁灘上,喝得酩酊大醉。
但生活是“一念放下,萬般自在”。
認真對待生活,盡力就好,當斷則斷,該舍就舍。把心靈騰空,陽光才會照耀進來,生活才會隨心自在。
有關和解的名言警句
不會寬容別人的人,是不配受到別人的寬容的。
[俄國]屠格涅夫
寬容是荊棘叢中長出來的谷粒。
[印度]普列姆昌德
寬容大量會使強者變得更強。
[古羅馬]緒儒斯
愈是自己有罪的人愈不肯寬恕別人。
[法國]彼德
當女人愛我們時,她們可以寬容我們的一切,包括我們的罪過。當女人不愛我們時,她們就什么也瞧不起我包括我們的美德。
[法國]巴爾扎克
誰都饒恕與誰都不饒恕同樣殘忍。
[古羅馬]塞涅卡
紫羅蘭把它的香氣留在那踩扁了它的腳踩上。這就是寬恕。
[美國]馬克吐溫
寬恕一個敵人要比寬恕一個朋友容易。
[英國]布萊克
寬恕所產生的道德上的震動比責罰產生的要強烈得多。
[蘇聯(lián)]蘇霍姆林斯基
化敵為友者的廣闊胸懷,能承擔整個世界。
[印度]瓦魯瓦爾
寬恕誠可責,忘卻價更高。
[英國]勃朗寧
要學會與自己和解是什么意思
要學會與自己和解的意思是注重活在當下,不要活在過去發(fā)生的不愉快中。
每一個人在一生中,總會遇到很多不愉快的事情,并且這些不愉快總是一直影響著心情和生活態(tài)度。與自己和解是一種處理不愉快的心態(tài),要認識到不愉快是已經發(fā)生的事情,心情如何糟糕也無法改變這些事情,不如忘掉不愉快的事情,把注意力集中到目前的生活中,發(fā)現(xiàn)眼前的美好,忘掉不愉快,這樣也是對于自己的一個很好的和解,也能讓自己用更加積極樂觀的態(tài)度面對未來,面對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