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交流熱點作文
文化交流熱點作文【篇1】
尊敬的女士們,先生們:
晚上好!
我謹代表中國青年談談關于文化交流。我認為,只有文化交流,才能架起一座心靈之橋。
亞洲是地球上最遼闊的大洲,也是民族最多的大洲。幾千年來,從古代的絲綢之路,到如今的“一帶一路”,我們這個由四十八個國家四十五億人口組成的大家庭,不斷溝通,不斷碰撞,才構建了如今一個繁榮的亞洲,一個多元的亞洲。
歷史是一面鏡子。回首來時路,我們不難發現,如果一個文明長期自我封閉,必將走向衰落。文明也需要新陳代謝。那么,對待不同文明,我們需要自己做些什么呢?
對待不同文明,需要有容乃大的態度。“海納百川,有容乃大”,我們要以開放的姿態去包容別國的文化。1955年,周恩來總理在萬隆會議上提出“求同存異”方針,其中“同”指的是擺脫殖民統治,實現民族獨立。而“異”指的就是各國制度以及文化上的差異性。包容可以使各國之間和睦相處,彼此融合,讓心靈之橋更加穩固。
了解不同文明,需要平等謙虛的風度。“驕慢倨傲,去之者多”,我們要以謙遜的心態去體會各國文明的真諦。大唐盛世,日本與唐王朝不僅建立了正式的邦交關系,而且還促成了各方面的交流,日本派遣大量遣唐使,來唐全面學習政治、經濟、文化制度,這對日本的發展產生了重要的影響。大唐王朝熱情地接待踏上大唐國土的日本留學生。唐政府規定“蕃國使入朝,其糧料各分等第給”,即按照等級供給外來使節的在唐費用,對日本使節和留學生自然也不例外。平等交流能讓我們探索各種文明背后更深刻的內涵,使心靈之橋可以向更遠處蔓延。
接觸不同文明,需要開放融通的氣度。“因循茍且,逸豫無為”,我們要以敞開的格局共同發展。一個國家如果一味地自視清高,將外來文明拒之門外,那么發展前景在不久后就會看到盡頭,一步步落后于別國。比如,清政府實行閉關鎖國政策,統治者以“天朝上國”自居,斷絕了與各國的來往,而彼時的大清帝國就在不知不覺中已經與時代脫軌,紛至沓來的侵略者使當時的中國逐漸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深淵,造成近代中國一部灑滿血和淚的屈辱史。
___在____報告中提出,堅持和平發展道路,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文化交流互鑒沒有國界,文化交流就是用文明的力量去拉近國與國之間的距離。國之交在于民相親,民相親在于心相通。
開放包容、平等對話、交流互鑒,讓我們四十八個國家攜起手來一同努力續寫亞洲文明的輝煌,鑄就更宏偉的心靈之橋吧!
謝謝大家!
文化交流熱點作文【篇2】
青奧,文化交流的平臺你期待的青奧會是什么樣子?我期待的青奧會,是一個各國青年能夠進行文化交流的平臺。青奧會到來的那一天,來自世界各地的青年將歡聚南京。比賽時,秉承公正的原則,他們憑借自己的實力,共同發揚奧林匹克精神。比賽后,他們用自己喜歡的交通方式,去了解一個建成已有兩千多年歷史的古老城市——南京,乃至去探究一個擁有五千年歷史的泱泱大國——中國的文化。
青奧會在我們南京舉辦的那年,我已經是一個十四歲的少年了,跟來自的世界各地的朋友們屬于同齡人,我想做一名志愿者,帶領外國小朋友去了解“六朝古都”南京,一起體會古都的韻味,尋找古城的風采。我將用悅耳的嗓音,為他們講解南京。南京是一個“山水城林”融為一體的城市,山,有紫金山;水,有世界排名第三的長江;城,”十朝都會”文化底蘊深厚;林,南京的森林面積在中國名列前茅。
我將帶他們領略從南京挖掘出來的文物所蘊含的價值和內涵,講述三國時東吳的江東割據,評晉朝南渡后東晉風流人物,說宋、齊、梁、陳南朝時代的金陵云煙。當然,明城墻是一定要去的,歷經600多年的它,如今竟依然巍然不動。
走進明城墻,去細細體會它散發出的雄厚氣勢。撫摸明城墻,去深深感觸它六百多年的滄桑歷史,見證南京滄海桑田的變化!我還想帶他們去我們的母校——北京東路小學去看看,給他們講講北小的優秀校友,帶他們看看那里優美整潔的環境,去聽聽,聽聽那里每個教室所傳出的朗朗書聲。如有可能,我還想帶世界各地的朋友們更多領略中國源遠流長的歷史和文化。青奧,你快來吧!
文化交流熱點作文【篇3】
在高速發展的今天,各國文化的'碰撞和交流早已成為當今人們關注的焦點。而今日,坐落于故宮的國外商店人潮如流更廣為人們的議論。在各國文化爭相輝映的今天,我們也應該用長遠的目光,重新審視現今的局勢。
文化的交流固不可少,早在唐朝時絲綢之路的開辟便愈演愈烈。在這場長達千年的文化交流里,中國吸收了許多國外先進的文化,同時也推送了許多中國本土文化。這樣積極的文化交流對于一個國家的發展而言是及其重要的。
而在文化交流過后,各國文化的競爭也就自然而然的運營而生。小到衣食住行,大到語言節日。都上演著或大或小的競爭。而為了讓我們的本土文化更富有競爭力,便要與時俱進,積極地發展。
在今日的中國,有太多年輕的國人樂此不疲的購買外國品牌產品,而許多中國品牌的商品卻冷冷清清。我想,這種現象的產生是多方面原因造成的,而最主要的原因,便是大多數中國品牌競爭力不足的體現。而面對這些日益嚴重的問題,我們應該從問題的本質入手,加強品牌競爭力,將本土優秀的文化推廣出去。在各國的競爭中,保留自己的一席之地。在各國的競爭中,充分展現中國的實力和中國的技術。在各國的競爭中,充分提升民族自信。在各國的競爭中,發揚中國的傳統文化、傳統工藝。讓中國品牌在國際上有一席之地。
天下興亡,匹夫有責。中國正在飛速發展,而作為新一代青年的我們應該好好學習中國文化,立志發揚中國的傳統、優秀的文化。
因此,我們更應該注重傳統文化的發展,注重民族服飾,注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注重國家生產力的提高,以爭取綜合國力的提升,讓中國在文化交流與競爭中富含活力。
文化交流熱點作文【篇4】
“融合”這二字其實并非近幾年來才出現的新詞,早在古代,各國之間的經貿往來其實就促使著這一詞匯的發展。久而久之,各種融合也為我們世界文化的發展起著推動作用。
這不禁讓我想到了古代的各種戰爭,戰爭在常人眼中看到的往往是血腥以及殘酷。的確,戰爭是會使得國家民不聊生,但我們從另一個角度來看,戰爭又何嘗不是一個文化融合的過程。
回想當初的兩次鴉片戰爭,一方面給政府帶來了巨大的經濟損失,另一方面也迫使中國結束了閉關鎖國、以天朝自居的狀態,接受許多外來的文化進入。上海就是這樣一個很好的例子。從前的上海只是一個落后的小漁村,而由于鴉片戰爭成為了第一批通商口岸其中的一員,外來的文化不斷地涌入,使得這個小漁村漸漸開始了發展,形成了一種“華洋雜處”的獨特景觀。原本的中國文化在接受了西方文化的洗禮之后,相互交匯融合形成了如今上海所特有的海派文化,經濟也發展迅速。
然而,文化的融合僅僅靠接納是遠遠不夠的,還需要有不斷地推陳出新。
說到日本,首先應該會想到他在唐朝時期派來了“遣唐使”對中國的文化進行學習。因此,日本的文化的根源從一定程度上來說來自于中國,但是我們并不能說日本只是一個模仿者。雖然有保留例如服裝、文字等方面的文化,但日本也在不斷的致力于創新。如今的日本雖然依舊有對其他國家產品的模仿,但他卻不像中國一樣“純山寨”,他依舊會對產品進行進一步的改裝、改造,成為他國特有的產品。
日本用他的學習加創新始終維持著自己民族所特有的個性,而卻不像蕓蕓眾生一般趨炎附勢、隨波逐流,這往往也是一種文化融合后沒落的主要原因。對于其他文化的學習固不可少,然而過度的學習卻會讓我們失去自身文化中所固有的特色。因此,在接納外來文化的同時,我們也應當兼顧本民族所擁有的優勢,不再是為了學習而學習,為了融合而融合。否則我們就只是學習與模仿的工具,同時自身文化也會失去它原有的生命力,不斷衰落,直至消亡。
文化,是一個民族所特有的標志,不斷地與外來文化的融合使其注入新鮮血液而更加具有生命力,而過度則使其走向頹敗。因此,融合也需要有所選擇,去粗取精,創造出屬于文化所特有的活力。
文化交流熱點作文【篇5】
融合,是一種途徑。是人與人和諧相處的途徑,是人與自然相生相依的途徑,更是人與時代共同進步,共同發展的途徑。
人與人的融合,最講究的就是“合作”二字。合作對于當今社會而言與其重要。前不久,我國自主研發的“天宮一號”成功發射升空,這是我國建造宇宙空間站的第一步,對我國的航天事業具有跨時代的意義。眾所周知,航天事業是一項高尖端科技事業,并且十分消耗人力。光是發射一枚火箭所牽涉到的工作人員又何止十萬。如果不是這十多萬人精密、細致的配合,又怎么會有中國今天在航天領域的地位呢?要知道,即使是一顆螺絲沒擰緊,一個小數點點錯位的失誤,就很有可能使十多萬人的心血功虧一簣。由此可見,合作,對于今天的中國所起的作用是巨大而且不可替代的。
人與自然的融合所體現的則是“共存”二字。從古至今,人類就和大自然結下了不解之緣。人們每天的吃、穿、住、行都離不開大自然的恩澤。而人與自然和諧共存的思想體現得尤為淋漓盡致的,就莫過于那些文人騷客們了。“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一代山水田園詩拍的大家,王維。終日寄情于山水,用清新淡遠的文筆描繪出一幅幅美麗動人的風景畫作。而在一代詩圣杜甫的眼里,大自然是“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的雄偉、巍峨。世間萬物在大自然面前都只能望洋興嘆。而在大自然的更深處,有一位隱士名叫陶淵明。大自然帶給他的是一種恬靜、悠然、與世無爭的生活環境。無論是“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還是“芳草鮮美,落英繽紛。”都體現了這位隱士超凡脫俗的隱逸之情。古人對于大自然的愛無疑是發自內心的,將大自然視為知己、視為伴侶、視為親人。這種人與自然合二為一的境界,是當今人們所無法理解,更無法達到的。
人與人的融合、人與自然的融合,兩者的前提必然是人與時代的融合。一個人也許不能選擇自己所身處的時代,但他可以與之相融合。著名的科學家史蒂芬霍金就是這樣一位偉大的人。霍金所罹患重病,但卻通過各種途徑為這個時代作出了無可替代的貢獻。有人說,霍金之所以有今天的成就,是因為他生在了一個對的時代。可我認為不然。無論生活環境的好壞,也不論科技發達的程度,霍金他都一樣能散發出最耀眼的光芒。因為他就是這樣一位能與時代完美融合的人。
融合,也將成為一種趨勢。一種人與人、人與自然、人與時代,合作、共存、互利的必然趨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