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級上冊語文4單元作文
五年級上冊語文4單元作文精選篇1
有一種信仰,穿越時空。有一種信仰,歷久彌堅。
是誰第一個用結繩記事,是誰在甲骨上刻下圖騰?是誰丹心留汗青,是誰筆墨舞千秋?文學——這息息相關、不可分割而組成的人類文明,從遠古的源頭流淌到我們腳下,流淌到我們的筆尖,流淌到我們的心間。那是智慧的光芒,精神的火焰,更是信仰她的我們心頭滾過的一陣陣熱浪。
歲月流轉,滄海桑田,總有一種信仰,如神在泥人背里插上的脊梁,堅韌挺拔,那就是我們共同的信仰——文學,它是“入芝蘭之室,久而自芳”的熏陶,它是“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的謂嘆,它是“吾將上下而求索”的千古一夢。
當敲擊鍵盤替代了筆在紙上的舞蹈,當裝訂的書變成一頁頁點擊的網頁,遠古的編鐘聲響化做一張張閃亮的光盤,我們相信,文學的長城堅不可摧,它蜿蜒著,從亙古延伸向遠方,那是因為一直有一群忠實的執著的建筑者在添磚加瓦。
因為心懷著這樣的信仰,才讓我們在行色匆匆中不至于丟失了自我;因為文人的豪放,才讓我們在物欲橫流時能堅守著追求。滲透在字里行間血與淚,讓我們彼此心手相握,讓我們彼此默契無語。
這是我們的信仰,也是我們的夢想。當第一滴文學的甘露滋潤了我們干涸的心田,一粒粒種子就深深埋在了那里,等待著春華秋實,迎接著歲月榮枯。
我希望這是一座橋梁,凌駕長空;我希望這是一個舞臺,寬廣無限;我希望這是一架燈塔,徹夜不滅——四川省宣漢中學從零文學社——也許它僅僅是江河上的一葉小舟、雙腳下的一方泥濘、手提的一盞小桔燈,但是我們相信,即使是小舟也能載著我們從此岸到彼岸,即使是方寸之地也能展示我們動人的舞姿,即使是小桔燈也能引領我們從黑暗走向下一個黎明!筆架山峰霞作紙,畫圖漫卷霓裳。云中閬苑白花香,籬邊開婉約,月下醉陽剛。
這是一處可以自由放歌的原野,而作為個體的新生佇立在我們中間,自然成為一抹永不褪色的風景。那么,就讓我們懷著共同的信仰,搭著這葉小舟,踩著這方寸土,提著這盞桔燈——從零開始!一起出發!
五年級上冊語文4單元作文精選篇2
在這個世界上,最渺小的人與最偉大的人同樣有一種責任。(羅曼·羅蘭)
——題記
“責任”這個字眼簡單卻又復雜,何為責任?美國的弗洛姆這么說“責任并不是一種由外部強加在人身上的義務,而是我需要對我關心的事件作出反應。”換言之,責任就是一個人分內應做得事情,人人都應有責任,人人都必須履行責任。美國的劉易斯曾說過“盡管責任有時使人厭煩,但不履行責任,不認真工作的人什么搜不是。”
的確,履行責任能改善我們學習、工作和生活的環境,在我們的社會群體中,如果人人都能認真履行之間的責任,那么社會將會充斥著和諧文明的氣息。人們常說“男子漢敢作敢當。”當自己承擔的責任出現問題的時候,要勇敢站出來,不推諉。20世紀初美國意大利移民弗蘭克經過艱苦的積蓄,開辦了一家小銀行。一次銀行遭劫導致他破產,儲戶失去了存款。當他拖著妻子和4個孩子從頭開始時,他決定償還那筆天文數字般得存款,當所有的人都勸他放棄,他卻回答:“是的,在法律上也許我沒有責任,但在道義上,我有責任。我應該還錢。”一個不負責任的人,往往不會去承擔,他們還不顧最基本的原則,甚至還會上傷害人民群眾、社會的利益。
“責任”二字或重于泰山。顧炎武曾說過“天下興亡,匹夫有責。”雷鋒也說過“我們時國家的主人,應該處處為國家著想。”不錯,古有花木蘭盤發替父從軍,這或許是對父親的負責,抑或是對國家的負責。在中國近代史上,日本侵略中國,中國人民挺起腰桿,為國家而戰。這也是一種負責任的表現。現代社會力,我們關心國家大事又何嘗不是呢?
“責任”二字又或輕于鴻毛。中國加入世貿組織談判代表團首席代表龍永圖在瑞士談判期間,遇見一件使他感慨萬分的事,他回憶道:一次,我與幾個朋友在公園散步,上廁所時,聽見隔壁衛生間里“砰砰”響,有些納悶。出來后,一位女士很著急地問我有沒有看見她的孩子。她的孩子進廁所十多分鐘了,還沒有出來。她又不能進去找他。我想起了廁所里的響聲。進去一看,一個七八歲的小孩正在修抽水馬桶,怎么弄也沖不出水來,急得滿頭大汗。那個小孩覺得上完廁所后不沖水是不負責任的行為。或許這小孩子正具備社會責任感。
在生活中,我們常看到這樣的情景:學校組織大掃除,同學們有的溜之大吉,有的則敷衍了事;校園里的水龍頭一直在流水,路過的同學卻視而不見、無動于衷。當母親身體不適躺在床上時,孩子卻仍在發脾氣抱怨沒飯吃……他們從未意識到要負點責任。丹·韋伯斯特說“履行職責會使我們幸福,違背職責會使我們不幸。”梁啟超說“人生須知責任的苦處,才能知道盡責任的樂趣。”
責任是與生俱來的,你不得不去承擔,你也一定要去履行。或許責任常常會給人帶來壓抑感,但“壓力就是動力”。責任亦是人生的那一個風箏,引領你前進,若風箏斷了線,則將搖搖欲墜、頹廢不前。每個人都應該去承擔責任,樹立責任意識。我相信,不久的將來,雨過天晴,天空中會出現屬于你的那抹彩虹.
五年級上冊語文4單元作文精選篇3
若大愛是那壯闊起伏深邃浩渺之瀚洋滄海,你可曾見小善如細流涓涓溫潤似泉;若大愛是那揮灑寫意墨濡于紙的長卷一軸,你可曾見小善如工筆描摹細致入微。若你擁有一片愛的浩海,你將因博愛寬廣而備受尊敬;若你擁有泉流汩汩,也請不要忘記在這世界泛起善之漣漪。
舉手之勞而挽救孩子們的生命,一個修船工的善心是怎樣潤物無聲?本不是職責之內,他卻樂而為之;受到盛情謝意,他仍淡然處之。修船工的平凡小善,使人敬而佩之。
孔子曾說:“高山仰止,景行行止。雖不能至,然心向往之。”而我想說:“善在你我,善在身邊,小善能至,舉手勞之!”當高尚不再是偉大的代名詞,當每個人的舉手之善都將匯成一道奔流閃光的道德之河。“小善”就在如修船工一樣平凡的你我之間。
勿以善小而不為,多少人用行動證明了小善的力量:郭明義每天順手捎下鄰居放在門口的垃圾,陳樹菊靠賣菜一分一厘資助小學,成都小伙義務為上班族將菜在菜攤洗凈切碎,無數網友在微博上為貧困兒童籌集善款。小善不是“泯然眾人”,而是一股沉默無言卻鏗鏘有力的愛的力量。
細節處見真情,細節處也見不施小善、僅施其惡的冷漠與自私。有人坦言:沒想到幾十億國人扶不起一個摔倒的老人,千萬人護不住一群上學的孩子。扶起老人,本是古人為人處世哲學中尊老的必要之
行,與那些治國平天下、拯救蒼生之志相比,實在只算是小善,而今在現代人的眼中,如此小善卻值得思忖,值得猶疑。小善在不該退場時已經退場,愛心在應該擔當時仍未擔當。小善之失,實為國人之殤!
呼喚小善的平凡從容:如修船工般舉手助人,微笑的善行其實來自道德的本能,平凡之善無需經過再三的思考與猶疑。
呼喚小善的滴水穿石:小善如春日中蒲公英的種子,不要嘲笑那纖柔的一顆是多么微不足道,千萬個柔軟的善心一起飄飛播撒時,定會造就一片片滋長愛與善的沃土。
海明威說:“沒有人是一座孤島,不要問喪鐘為誰而鳴,它就是為你我而鳴。”請不要問小善緣何而起,它就因你我而存在,它就在你我言談舉止之間。
秉承一顆小善浸潤萬物的赤子之心,當海風又來,當海浪又起,請你我一起去賞,那善之漣漪……
五年級上冊語文4單元作文精選篇4
成熟在《現代漢語詞典》中的解釋是“植物的果實等完全長成,泛指生物體發育到完備狀態”。而在哲學家尼采眼中“真正的成熟,應當是獨特個性的形成,真正自我的實現,精神上的結果和豐收”。前者泛指一種生理狀態,后者特指人心智上的成熟,和為人處世的一種態度。
七堇年曾經說過:“生活以刻薄和荒蕪相欺”。生活其實就是一個不斷完善自己的過程。而這個過程充斥著泥淖與罹難。而我們則像被諸神懲罰的西西弗斯。終日重復著單調枯燥的勞作以至于在生活的泥淖中迷失了自己,終究也完不成成熟的蛻變了。
而對于“鳥兒在槍聲中折羽,花兒在清晨就香消玉殞”的生活,我們真的要放棄成長,永遠幼稚下去嗎?
不!當然不!正如羅素所說“參差多姿乃幸福本源”或許生活的泥淖黑暗且未知,但依然充滿著希望,執著的探尋一定能找到希望。
普雅花,靜候九十年,只為一朝綻放。朝菌不知晦朔,蟪蛄不知春秋。對于普雅花成熟是一種對于美麗的漫長等待。而對于朝菌、蟪蛄,成熟不過是一種介于生與死之間的一種生理狀態。我們沒法判斷哪一個的生命更有意義,而可以肯定的是前者的生命更加痛苦但也更有希望。
海明威說過:“生活總是讓我們遍體鱗傷,但到最后那些受傷的地方一定會變成我們最強壯的地方。”生活到處充滿著痛苦的泥淖,這就需要我們以一種成熟的姿態來跨越。而這種成熟便是尼采眼中的“真正的成熟”,也是一種像馬丁路德金說的“無論做什么,都要保持前進的方向”的永遠向前的態度。
所以,無論命運多么晦暗,無論人生有多少次顛簸,苦難的渡口總會有幫你度過苦難的渡船,而這渡船便是以堅持為槳,以信念為舵,以成熟之姿飛躍苦難的海洋。
成熟之姿,便是前往,無論前路天寒地凍,路遙馬亡。成熟之姿,便是陽光,穿越苦難溫暖的照在人的心上。就如黑塞所言“人一生唯一的使命就是找到自己,然后在心底堅守其一生。”而堅守的信念,便是以成熟之姿。
凡心所向,素履所往。生如逆旅,不如以成熟之姿,努力飛翔。
五年級上冊語文4單元作文精選篇5
走在這條小路上有種似曾相識的感覺。
夜晚獨自回家,漫步在門前的小路,這條路布滿了我的足跡,唯獨今夜是那么幽靜、安詳。微風中的行道樹擺動著優美的身軀,如風姿卓越的少女起舞于天臺,伴著路燈的照耀,風影移動,射在地上的光斑,猶如忽明忽滅的螢火。
五彩的霓虹中,輕柔的微風下,我享受著獨自漫步的美好。
我并不孤獨,因為蟲鳴伴隨著我。迷人的深夜,草叢的音樂家開始了一天的工作,它們瘋狂地演奏、歌唱,沉浸在這自然的樂譜中,他們似乎看到了跳動的音符,和著細微卻鏗鏘有力的歌聲,如癡如醉。
我的靈魂早已不在我的驅殼內,抑或與蟲兒歌舞,抑或擁抱天上的繁星。
記憶,記憶是一種美妙的感受。這微風,這行道樹,這蟲鳴,縈繞在身邊,讓人難以忘懷,黑暗里,跟著閃爍不定的燈光,隨著夢幻般的感受,我似乎回到了從前。
十年前,我家就在小城的邊緣。而這條小路的南邊表白是一片麥田,麥田中零星的夾雜著幾棵棗樹,雖然其貌不揚,但挺起遒勁的枝干,揚起高傲的頭顱向著天空咆哮。
兒時的小路,充滿了快樂的記憶。這里我曾經練習過騎自行車,平坦的小路上,受著微風的輕拂,四周的麥香占據了整個的世界。有時會看到藍天中飛過的喜鵲,會停靠在樹枝上休憩。即使是寂寥的秋天,小路上依舊不乏生機,我的心也依舊豁朗。
有人說這里會建一座大型超市。
我這才如夢初醒。不粗,打開地圖,曾經偏僻的小路竟變成小城的中心。麥田也早已消失多年,棗樹還是向外伸展著枝干,卻早已失去了往日的活力,我只看到僅留的枯枝搖搖欲墜,一觸即落。
或許,十年后,我在從這條小路上經過時,卻很難再次找到兒時的感覺。那時候各式各樣的廣告燈會不會侵占行道樹下閃爍不定的光斑?商店里的音響會不會代替草地里的蟲鳴?城市的燈紅酒綠會不會取代自然的安逸?
清晨,第一輛車呼嘯而過,接著就開始了人們的嘈雜。汽車驕傲的噴著氣,鳴著笛,不一會兒路上車水馬龍。一個美妙的夢境就這樣破碎。
用一片綠色,換來川流不息的車輛,用寂靜換來喧鬧,小路會開心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