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名人事跡
中國名人事跡(精選篇1)
她在長達70年的政治生涯中奮進不已,為中國革命和建設事業做出了巨大貢獻。她在一生的言論和實踐中始終把國家與人民利益放在第一位,她捍衛、繼承和發展了孫中山的三民主義。她始終高擎孫中山的旗幟,將國內不同階層及不同意識形態的愛國主義者發展成中國革命大中不可缺少的一支力量。她組織救國會,支持開展工合運動,促進第一次國共合作的形成。她積極組織婦女參加斗爭,注重培養婦女人才,為保障婦女的正當權益作出了巨大貢獻。她始終關懷著億萬中國兒童,視他們為祖國的未來,在條件極為艱苦的條件下,她倡導和興辦了兒童文化教育場所和機構,她是中國"希望工程"的先驅。
宋慶齡是二十世紀中國最偉大女人,她一生無私無畏、艱苦奮斗、執著追求,為中國革命與建設事業做出了巨大的貢獻。
中國名人事跡(精選篇2)
宋徽宗趙佶(1082年11月2日-1135年6月4日),北宋第八代皇帝,河北琢縣人,是著名的書畫家。他的書與畫均可彪炳史冊,其書,首創“瘦金書”體;其畫尤好花鳥,并自成“院體”,充滿盎然富貴之氣。趙佶倡導文藝,使承繼五代舊制的“翰林圖畫院”又營運了一百多年。
在政治上趙佶昏庸無能,是北宋最荒_腐朽的皇帝。在位25年,國亡被俘受折磨而死,終年54歲,葬于今浙江省紹興縣永佑陵。1104年7月10日,宋徽宗按照蔡京的提議,將司馬光為首的反對王安石變法者共309人重定黨籍,刻石于朝堂,即“元佑黨人碑”。
宋徽宗趙佶元符三年正月,年僅25歲的哲宗駕崩,沒留下子嗣。顯然,皇帝只能從哲宗的兄弟中選擇。神宗共有14子,當時在世的有包括端王趙佶在內的五人。趙佶雖為神宗之子,卻非嫡出,按照宗法制度,他并無資格繼承皇位。
哲宗去世當天,向太后垂簾,哭著對執政大臣們說:“國家不幸,哲宗皇帝無子,天下事須早定。”宰相章惇當即提出,按照嫡庶禮法,當立哲宗同母弟簡王趙似。不料向太后不同意。章惇只好改口說,若論長幼,那么當立年長的申王趙佖(bì)為帝。這兩個建議都排除了端王趙佶。然而,向太后看中的恰恰是趙佶。趙佶并非向太后所生,究竟是什么原因使向太后堅持立趙佶為帝,目前學術界尚無定論,可能與趙佶在向太后心目中良好的印象有關。趙佶每天都到向太后住處請安,稱得上是又聰明又孝順的孩子,因此向太后偏愛他。哲宗病重期間,向太后對誰繼承皇位,早已胸有成竹,故她并不接受章惇的意見。她語氣堅決地說:“老身無子,所有的皇子都是神宗的庶子,不應再有區別,簡王排行十三,不可排在諸兄之前,而申王眼有疾病,不便為君,所以還是立端王為好!”表面上看,向太后辦事公平,但在這些冠冕堂皇的言辭背后,顯然是在偏袒趙佶,為其繼承皇位找到合情合理的借口。章惇是反對端王即位的,他認為“端王輕佻,不可以君天下”,這是將攻擊的矛頭直接轉向了趙佶的人品,而向太后卻不以為然。雙方為此僵持不下,互不相讓。關鍵時刻,知樞密院曾布首先附和太后之議,尚書左丞蔡卞、中書門下侍郎許將也相繼表示贊同。章惇勢單力薄,不再爭辯。趙佶就這樣被向太后、曾布、蔡卞等人推上了皇帝寶座,他就是徽宗。
中國名人事跡(精選篇3)
丁謂相貌不佳,生一雙斜眼,張目仰視,好像是個經常饑寒的人,相面的說他是“猴形”。丁謂小時雖然聰明卻很頑劣,多虧有位姓郁的老先生對他嚴加管教,才使他學業有所進步。后來,丁謂去拜訪郁先生時說:“自己少時狹劣,多虧先生教誨,痛加夏楚,使某得以成立。”郁先生死后,丁謂還特地派人處理后事,“為棺殮葬,埋之物甚厚”。就是這樣一個機敏博學的曠世奇才,為了爬得更高并鞏固權位,竟然扭曲自己的靈魂,做事“多希合上旨”,去討好皇帝,溜須上司,因而被“天下目為_邪”,成為佞臣。因為他與王欽若、林特、陳彭年、劉承珪都以_邪險偽,被天下合稱為“五鬼”。
丁謂雖才智過人,然而心術不正,做事“多希合上旨,天下目為_邪”。宋真宗趙恒相信迷信,丁謂極力迎合,以神仙之事啟迪皇帝。景德四年(公元1007年),宋真宗聽信王欽若造作“天書”,準備舉行泰山封禪等事。不久,王詐稱京師、泰山“天書”下降,為此特改元大中祥符。起初,因朝廷內庫經費短缺,封禪之事尚未定。一天,宋真宗問丁謂:“封禪的經費有沒有問題?”丁謂回答:“經費足夠,大計有余。”宋真宗聽了便決定封禪泰山,詔丁謂為計度泰山路糧草使,負責所有經費。他先以三司名義向朝中內庫借銀十萬兩,又命各州獻錢貢物,于十月以前集中到泰山下。封禪隊伍數千人,浩浩蕩蕩。封禪結束,又到曲阜祭祀孔子。這次封禪活動,耗費錢財八百余萬貫。
丁謂自稱是神仙丁令威(神話人物)的后裔,在自家的園林里特建有仙游亭、仙游洞,每天“晨占鳴鵲,夜看燈蕊,雖出門歸邸,亦必竊聽人語,用卜吉兆”。他好言仙鶴,任玉清昭應宮使時,每次醮祭,即奏報有多少多少仙鶴舞于殿廡之間,被人譏為“鶴相”。宋真宗到亳州謁太清宮時,丁謂特獻白鹿一頭、靈芝九萬五千只。宋真宗從泰山封禪回到充州時,丁謂將當地小孩子玩的一只小烏龜,指為瑞物獻給皇帝,并載入史冊。他操縱女道士劉德妙,拿家里養的一只烏龜說成是太上老君的化身,親自作贊頌。
宋真宗要在宮城營建玉清昭應宮,左右近臣上疏勸諫。真宗召問丁謂,回答道:“陛下有天下之富,建一宮奉上帝,而且用來祈皇嗣。群臣有沮陛下者,愿以此論之。”從此便無人再敢勸諫。大中祥符二年(公元1009年),宋真宗命丁謂為修玉清昭應宮使,又加天書挾侍使、總領建造會靈觀、玉皇像迎奉使、修景靈宮使、天書儀衛副使,還曾奉旨摹寫天書刻玉笈。丁謂做這些事可謂是盡心盡力。玉清昭應宮計三千六百余楹,原估計二十五年建成。丁謂征集大批工匠,嚴令日夜不停,只用了七年時間便建成,深得皇帝贊賞。賜宴賦詩以寵其行。然而,就是這樣一個“一舉三得”的樣板工程,卻耗費了大量的民脂民膏。
丁謂不顧國家與百姓的利益,一味迎合皇帝,并給皇帝出壞主意,自然會遭到正直之士的反對,寇準對他諂主媚君尤為痛惡。最丁謂與寇準翻臉的段子,莫過于“溜須”:天禧三年(公元1019年),三起三落之后的寇準再度出山,取代王欽若成為宰相。也就在與寇準拜相的同一天,丁謂也再次升官進入中書省成為參知政事(副宰相)。一日,中書省召開國務會議,會后,舉行工作宴會。宴會間,寇準的胡須上沾有一些飯粒湯水,身旁的丁謂見了,連忙起身上前,替他徐徐拂去胡須上的污物。這一舉動引起了寇準的反感,他板起臉,冷笑著說了一句:“參政,國之大臣,乃為官長拂須耶?”這就是典故“溜須拍馬”中“溜須”的出處。丁謂也因此落得個“拍馬溜須”的千古罵名。丁謂恨死了寇準,陷害寇準也從此開始了。
不久,丁謂投靠真宗皇后劉娥(寇準因皇后娘家人犯法問題得罪過劉皇后),并羅織寇準罪名,于天禧四年(公元1020年),將寇準趕出朝廷,被貶為相州(今河南安陽)知州,后又貶為道州(今湖南道縣)司馬,滿朝文武敢怒不敢言。乾興元年(公元1022年)二月,宋真宗崩,年僅十三歲的宋仁宗即位,奉詔太后聽政。丁謂利用職位之便,又勾結宦官雷允恭修改“詔書”,把宋真宗病死歸罪于寇準,再將他貶為雷州(今廣東海康),最后客死貶所。丁謂趁機將朝中凡是與寇準相善的大臣全部清除。
丁謂勾結宦官雷允恭,規定將重要奏章先送丁謂閱過后再送內廷,以達到把持朝政的目的。雷允恭為修宋真宗皇陵的都監,與判司天監邢中和擅自移改陵_,這本是要殺頭的事,“眾議日喧”,而丁謂庇護雷允恭,不作處理。但最后終于被人揭發出來,觸怒了太后,雷允恭被誅,丁謂被罷相,貶為崖州(今海南省)司戶參軍,他的四個兒子、三個弟弟全部被降黜。抄沒家產時,從他家中搜得各地的賄 賂物品,不可勝紀。
丁謂貶官至死共計十五年,其“流落貶竄十五年,須鬢無斑白者,人服其量。”最終他上了《宋史.佞臣傳》。
北宋《東軒筆錄》記載丁謂:“丁謂有才智,然多希合,天下以為_邪,及稍進用,即啟導真宗以神仙之事,又作玉清昭應宮,耗費國帑,不可勝計。謂既為宮使,夏竦以知制誥為判官。一日,宴宮僚於齋廳,有雜手伎俗謂弄碗注者,獻藝於庭,丁顧語夏曰:‘古無詠碗注詩,舍人可作一篇。’夏即席賦詩曰:‘舞拂挑珠復吐丸,遮藏巧便百千般。主公端坐無由見,卻被傍人冷眼看。’丁覽讀變色。”
中國名人事跡(精選篇4)
當農民軍在西南進行艱苦抗清斗爭的時候,東南沿海一帶的人民也在鄭成功的領導下進行抗清活動。鄭成功是鄭芝龍的兒子,他們父子都在唐王政府為官,后來鄭芝龍降清,鄭成功則繼續抗清。鄭成功以廈門、金門為據點,曾先后圍攻福州,攻克臺州。清朝派人招降,遭到他的嚴詞拒絕。
順治十六年(1659年,永歷十三年),鄭成功聯合浙江張煌言等發動了一次大反攻,從海道溯長江,直達南京近郊,占領了鎮江、蕪湖等四川三府二十四縣。他們的行動與李定國的起義軍遙相呼應,使清廷大為震動。但由于戰略上的錯誤,鄭成功在南京被清兵所擊敗。為了建立根據地,鄭成功于順治十八年(1661年,永歷十五年)率大軍在臺灣登陸,次年,趕走了竊踞臺灣的荷蘭殖民者,收復臺灣。
鄭成功在臺灣設置承天府,建立行政機構,奉南明永歷正朔,招徠大陸難民,屯田墾荒,又派遣漢族“農師”向高山族人民傳播先進的生產技術,加速了臺灣地區社會經濟的發展。康熙十二年(1673年,永歷二十七年),原已降清的明朝將領吳三桂、耿精忠和尚之信等又先后起兵反清,這就是所謂的“三藩之亂”。吳三桂起兵云南,尚之信起兵廣東,耿精忠起兵福建,鄭成功子鄭經也乘勢攻占了泉、漳、溫州等地。吳三桂等三人都是漢民族的敗類,他們起兵的目的是為了與清朝分割土地,因而他們得不到廣大人民的支持。三藩的叛亂歷時八年,為清兵所平息,而鄭經也退回臺灣。
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永歷三十七年),清朝政府派臺灣降將施瑯大舉進攻臺灣,鄭成功孫鄭克塽戰敗投降,堅持了四十年的反清武裝斗爭至此結束。
中國名人事跡(精選篇5)
宋朝的宰相王安石是最不修邊幅的人。他有時忙著看公文,上朝時來不及吃早點,便拿了面餅坐在上朝的車中去吃,以致弄得滿身都是面屑。
王安石也不講究衛生,他不太喜歡洗臉,也不常換衣服,因此,有時衣服上竟生了虱子。有一次,王安石和另一位大臣禹玉因事一同去見皇帝,不注意衣著的王宰相衣領上有個小蟲,可能是個虱子,它從衣領爬上了王安石的胡須。皇帝看了,不覺暗自好笑。禹玉伸手替他捉去,隨口說:“這小蟲太光榮了,曾在宰相的胡須上閑蕩過!”王安石也覺察到了,于是解嘲地說:“它不僅光榮而且幸福,連皇上都親眼看到了它。”
王安石的生活非常儉樸,不拘一格,毫不講究,反對奢華鋪張的作風。
在他任宰相的時候,部屬百官宴請他,雖然桌上擺滿了佳肴,他只夾面前的幾樣菜吃。吃飯時也是心事重重,一副食不知味的神態。他在家里請客時相當隨便,一般是兩碟小菜,一壺清酒。有一次,他竟將客人吃剩的煎餅餅皮拿來吃了,令客人大感不安。
醫生們看到王安石臉上愈來愈黑,以為是生病了。但診斷結果,不是病,而是積的汗垢,用澡豆擦洗就清潔了。平時就懶得修飾容貌、講究衣著的王宰相,自然是拒絕用澡豆洗面的。還說:“上天要給我一張黑面孔,我為何要用澡豆洗凈它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