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名人事跡之華羅庚
中國名人事跡之華羅庚匯總精選篇1
20世紀的中國數學家中,有一位出身于小販之家,他便是華羅庚。華羅庚出生在江蘇金壇,他的父親是學徒出身,經過多年努力,擁有了3家規模不等的商店,一度擔任縣商業絲會董事。不料后來一場大火把大店燒個精光,接著較大的店也倒閉了。等到華羅庚出世時,華家只剩下一爿經營棉花的小店,以委托代銷為主。
華羅庚在當地讀小學時,因為淘氣,成績糟糕,只拿到一張修業證書。做父親的重男輕女,讓成績好的姐姐輟了學,而讓華羅庚進入縣立初級中學。從第二年開始,數學老師便對華羅庚另眼相看了,經常把他拉到一邊,悄悄地跟他說:“今天的題目太容易,你上街玩去吧。”上初中三年級時,華羅庚已在著力簡化書上的習題解法。
等到華羅庚初中畢業,父親又犯了難:一方面,他希望兒子“學而優則仕”;另一方面又有所顧慮,如果送他去省城讀高中,經濟負擔太重。此時有一位親戚提供了一個信息:教育家黃炎培等人在上海創辦的中華職業學校學費全免,只需要付食宿和雜費。結果華羅庚被錄取了,進入該校商科就讀,相當于現在的中專。
那一年,16歲的華羅庚與同城的一位姑娘結了婚。婚后第二年,妻子生下一個女兒,不得已華羅庚輟了學,回家幫助父親站柜臺。可是,華羅庚依然喜歡看數學書和演算習題。當時與華家的棉花店隔河相望有家豆腐店,每天天還沒亮,豆腐店伙計起來磨豆腐的時候,華羅庚已點上油燈在看書了。
開店營業以后,若是有顧客來了,華羅庚便幫助父親做生意,打算盤、記賬;待顧客走了,他又埋頭看數學書或演算習題。有時看書入了迷,竟忘了接待顧客。父親知道后氣急敗壞,罵兒子念書念得“呆”了。有一次他甚至把兒子的演算草稿撕碎。直到有一天,羅庚糾正了賬房先生的一處嚴重錯誤,做父親的終于感到一絲欣慰。
又過了一年,從巴黎大學留學歸來的華羅庚中學母校校長看到華羅庚家庭困難,同時他又好學,便聘請他擔任學校會計兼庶務。后來當校長準備提拔華羅庚,讓他擔任初一補習班數學教員時,不幸卻接踵而至。先是華羅庚的母親因病去世,接著華羅庚患上傷寒癥,臥病在床半年,醫生都認為沒必要治了。最后華羅庚喝了一帖中藥以后,竟奇跡般地活下來,但腿落下了殘疾。
那時候華羅庚尚不滿20歲,腿疾更堅定了他鉆研數學的決心。當時上海有一本綜合性雜志《學藝》,刊登了蘇家駒撰寫的文章《代數的五次方程式之解法》,其內容與一個世紀前挪威數學天才阿貝爾建立的理論是相悖的。
羅庚當時雖然不知道阿貝爾,卻很認真地拜讀并琢磨“蘇文”,發現其中有一個12階行列式的計算有誤,遂撰文陳述理由,否定了這一結果,并寄給上海另一家雜志——《科學》。該刊以讀者來信的方式發表了華羅庚的論文《蘇家駒之代數的五次方程式解法不能成立之理由》。從此他的命運改變了。
清華大學訂有《科學》,讀到華羅庚的文章,算學系主任熊慶來教授非常高興。恰好同事里有個金壇人,對這位老鄉有所了解,告訴他華羅庚通過自學,數學鉆研得已經很深。熊慶來經與系里同事商議,并獲得理學院院長的同意,邀請華羅庚來清華擔任助理員。從此,華羅庚邁出了成為數學家的關鍵一步。在清華,他結識了先期抵達的陳省身,兩人共同翻開了中國數學史的嶄新一頁。
中國名人事跡之華羅庚匯總精選篇2
華羅庚在中學讀書時,曾對傳統的珠算方法進行了認真思考。他經過分析認為:珠算的加減法難以再簡化,但乘法還可以簡化。乘法傳統打法是“留頭法”或“留尾法”,即先將乘法打上算盤,再用被乘數去乘;每用乘數的一位數乘被乘數,則在乘數中將該位數去掉;將乘數用完了,即得最后答案。
華羅庚覺得:何不干脆將每次乘出的答數逐次加到算盤上去呢?這樣就省掉了乘數打上算盤的時間例如:28×6,先在算盤上打上2×6=12,再退一位,加上8×6=48,立即得168,只用兩步就能得出結果。對于除法,也可以同樣化為逐步相減來做節省的時間就更多的。憑著這一點改進,再加上他擅長心算,華羅庚在當時上海的珠算比賽中獲得了冠軍。
中國名人事跡之華羅庚匯總精選篇3
1938年,整個中國已是烽火連天,華羅庚在這一年完成了在英國預定的進修,他立即回國。啟程時,好友勸他不必冒此風險,留在英倫各大學講授數理,必受歡迎。但華羅庚一定要與自己的同胞共赴國難。于是他回到了西南聯大,成了危難中國的一名教授。抗戰時期,昆明是日軍重點轟炸的城市,有一次,華羅庚就被日軍飛機扔下的炸彈活埋在防空洞里。而那時的華羅庚正和閔嗣鶴等人討論數學。當學生挖起華羅庚時,發現他眼鏡已經沒有了,長衫的后半截沒有了,咳嗽出來的都是鮮血。就在這樣的環境中,華羅庚仍然陶醉于數學之美,他寫出了《堆壘素數論》,即使到今天,華羅庚在這樣的環境中寫成的全部著作,仍然是世界數學王國里的經典之作。
1946年秋天,迫于國內的白色恐怖,華羅庚再次出國,應美國普林斯頓大學魏爾教授之邀赴美進行學術訪問。在美國的四年,他拓展了自己的研究方向,認真研究了應用數學的情況,特別是電子計算機,要知道那時候全世界第一臺計算機才剛剛誕生。
1949年,新中國的誕生,牽動著熱愛祖國的華羅庚的心。此時的華羅庚已經被伊利諾依大學高薪聘為終身教授,他的家屬也隨同到美國定居,有洋房和汽車,生活十分優裕。不少人都認為華羅庚不會回來了。可是,誰也沒想到,此時的華羅庚內心是多么渴望早點回到自己的祖國。最終,華羅庚放棄了美國優越的生活條件,克服了來自美國政府所帶來的種種困難,攜家人回國。
1950年2月,在歸國的船上,華羅庚寫下了《致留美學生的公開信》,信中他坦露出了一顆熱愛中華的赤子之心:朋友們!我先諸位回去了。梁園雖好,非久居之地。歸去來兮……為了國家民族,我們應當回去……這一年,華羅庚40歲。雖然數學沒有國界,但數學家卻有自己的祖國。
1950年3月16日,華羅庚和夫人、孩子抵達北京。
中國名人事跡之華羅庚匯總精選篇4
華羅庚,國際數學大師,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解析數論、矩陣幾何學、典型群、自安函數論等多方面研究的創始人和開拓者下面是小編整理的華羅庚的愛國勵志故事,歡迎閱讀參考!
新中國涎生的消息傳到美國以后,已是伊利諾大學終身教授的華羅庚,享有優厚的薪俸、汽車、洋房、榮譽,但這一切再也羈絆不住他那顆熾熱的愛國之心。他毫不猶豫地響應祖國的號召,回到自己祖國參加社會主義建設事業。
當他路過香港時,他寫了一封長達萬言的公開信,情真意切地呼吁愛國知識分子放棄國外優越的物質生活,投入祖國的懷抱。他在信中說:
“梁園雖好,非久居之鄉。歸去來兮!為了抉擇真理,我們應當回去,為了國家民族,我們應當回去,為了為人民服務,我們也應當回去,就是為了個人出路,也應當早日回去,建立我們的工作基礎,為我們偉大的祖國的建設和發展而奮斗。”
在公開信問世后的二十五年漫長歲月里,無論是天空晴朗的時光,還是在風雨如晦的年月,他都始終恪守著自己的諾言,為祖國的繁榮昌盛奮斗不息,向人們展示了他“祖國中興宏偉,死生甘愿同依”的愛國熱心。
初露鋒芒
1910年11月12 日,華羅庚生于江蘇省金壇縣.他家境貧窮,決心努力學習.上中學時,在一次數學課上,老師給同學們出了一道著名的難題:“今有物不知其數,三三數之余二,五五數之余三,七七數之余二,問物幾何?”大家正在思考時,華羅庚站起來說“23”,他的回答使老師驚喜不已,并得到老師的表揚.從此,他喜歡上了數學.
他剛入校的時候,許多老師和同學都認為他“平庸、低能”,他暗暗發誓,一定要用優異的學習成績來回擊這種偏見!從此,華羅庚全身心地鉆到數學里,如同著了魔似的.他的腦袋里裝滿了數學公式,攻克數學難題成了他最大的.樂趣.白天,他連走路時都在思索著解題方法;夜里,他守著小油燈不知疲倦地演算著……就這樣,華羅庚攻下了一道道難題,并從中享受到了無窮的快樂.
勤奮成才
華羅庚家境貧寒,初中未畢業便輟學在家.他已對數學產生了強烈的興趣,輟學之后,更懂得用功讀書.可憐的是他只有一本《大代數》,一本《解析幾何》及一本從老師那兒借來摘抄的50頁的微積分.
為了抽出時間學習,他經常早起.隔壁鄰居早起磨豆腐的時候,華羅庚已經點著油燈在看書了.伏天的晚上,他很少到外面去乘涼,而是在蚊子嗡嗡叫的小店里學習.嚴冬,他常常把硯臺放在腳爐上,一邊磨墨一邊用毛筆蘸著墨汁做習題.每逢年節,華羅庚也不去親戚家里串門,埋頭在家里讀書.大家給他起了個綽號,叫 “羅呆子”.
他的志氣與行徑,幾乎沒有人能夠理解.世界上的事情往往就是這樣的,阻力愈大,反阻力也愈大;困難愈多,克服困難的決心也愈堅.沒有時間,他養成了早起、善于利用零碎時間、善于心算的習慣.沒有書,也養成了他勤于動手、勤于獨立思考的習慣.這種習慣一直保持到他的晚年.
身殘志堅
華羅庚十九歲那年,染上了極其可怕的傷寒病.這場大病,幾乎毀了他的一生.從舊歷臘月廿四日開始,他足足病了半年,從此因病左腿殘疾,走路要左腿先畫一個大圓圈,右腿再邁上一小步.對于這種奇特而費力的步履,他曾幽默地戲稱為“圓與切線的運動”.
在逆境中,他頑強地與命運抗爭,誓言是:“我要用健全的頭腦,代替不健全的雙腿!” 經過了幾年的自學,華羅庚開始在雜志上投稿.一開始,他的稿件不斷被拒絕.原因是他寫的問題已被國外某個專家給證明過了.這反而使華羅庚增添了信心,因為這些問題都是他自己鉆研出來的,并沒有看過別人的解題方法.
1930年,華羅庚在《科學》雜志上發表了一篇論文《蘇家駒之代數的五次方程式解法不能成立的理由》,被清華大學數學系主任熊慶來教授發現,讓熊慶來驚奇不已,迅即作出決定:“這個年輕人應該請他到清華來!”這時華羅庚只有21歲,他終于離開了雜貨店的“暗室”,來到了北京的清華大學.
天才出于勤奮
來到清華工作,是華羅庚一生中的一個重要轉折,他的數學生涯也真正從這兒開始.
從初中畢業生到一個大學教師,華羅庚只花了六年半時間.他后來對友人說:“人家受的教育比我多,我必須用加倍的時間以補救我的缺失,所以人家每天8小時的工作,我要工作 12小時以上才覺得安心.”華羅庚在清華大學的4年中,在數論方面發表了十幾篇論文,自修了英、法、德語.25歲時他已成為蜚聲國際的青年學者.華羅庚迅速由助理提升為助教、教員,以后又被中華文化教育基金會聘為研究員.
華羅庚從不迷信天才,認為:“天才由于積累,聰明在于勤奮.”他提出“樹老易空,人老易松,科學之道,戒之以空,戒之以松,我愿一輩子從實而終”的名言,作為對自己的告誡.直到他逝世前不久,還這樣寫道:“發白才知智叟呆,埋頭苦干向未來,勤能補拙是良劑,一分辛苦一分才.”
不慕虛名求真學
1936年,華羅庚26歲,由清華保送到英國留學,就讀的是最著名的劍橋大學.數學首席教授哈代托人告訴華羅庚他只要一年就可以獲得博士學位. 獲得博士學位需要一年專心研究一個問題,但華羅庚說:“我來劍橋,是為了求學問,不是為了得學位的.”他放棄了博士學位,作為訪問學者同時攻讀七八門學科,在劍橋的兩年時間寫了20篇論文.論水準,每一篇論文都可以拿到一個博士學位. 他提出的一個理論被數學界稱為“華氏定理”,改進了哈代的結論,哈代說:“太好了,我的著作把它寫成是無法改進的,這回我的著作非改不可了!”華羅庚被認為是“劍橋的光榮”!
在劍橋大學的兩年中,華羅庚就“華林問題”“他利問題”“奇數的哥德巴赫問題”寫了18篇論文,先后發表在英、蘇、印度、法、德等國的雜志上,其中包括《論高斯的完整三角和估計問題》這篇有名的論文.按其成就,已經越過了每一條院士的要求,但在劍橋他從未正式申請過學位.他擁有的唯一一張文憑,就是初中畢業文憑.
愛國情深
1938年,抗日戰爭正進行得如火如荼,英國人要華羅庚留下來教書,他毅然放棄在英國的一切回到祖國,到西南聯大與同胞們共患難.清華大學的資格審查委員會一致通過,讓只有初中文憑的華羅庚晉升為大學教授.
1946年秋天,迫于國內的白色恐怖,華羅庚再次出國,美國伊利諾大學把華羅庚聘為終身教授,并給了他相當優厚的待遇,希望他把那里建成世界級的代數研究中心.1950年,祖國解放的消息傳到美國,華羅庚毅然放棄優厚的條件,舉家回國.
他把自己的畢生精力,投入到發展祖國的科學事業特別是數學研究事業之中.他一生為我們留下了200余篇學術論文,10部專著,其中8部為國外翻譯出版,有些已列入本世紀數學經典著作之列.他還寫了10余部科普作品.他的名字已載入國際著名科學家的史冊.他是中國科學界的驕傲,是中華民族的驕傲.
科學上沒有平坦的大道,真理長河中有無數礁石險灘。只有不畏攀登的采藥者,只有不怕巨浪的弄潮兒,才能登上高峰采得仙草,深入水底覓得驪珠。--華羅庚
中國名人事跡之華羅庚匯總精選篇5
華羅庚是一位靠自學成才的一流數學家。僅有初中文憑,因一篇論文在《科學》雜志上發表,得到數學家熊慶來的賞識,從此華羅庚北上清華園,開始了他的數學生涯。
1936年,經熊慶來教授推薦,華羅庚前往英國,留學劍橋。20世紀聲名顯赫的數學家哈代,早就聽說華羅庚很有才氣,他說:“你可以在兩年之內獲得博士學位。”可是華羅庚卻說:“我不想獲得博士學位,我只要求做一個訪問者。”“我來劍橋是求學問的,不是為了學位。”兩年中,他集中精力研究堆壘素數論,并就華林問題、他利問題、奇數哥德巴赫問題發表18篇論文,得出了著名的“華氏定理”,向全世界顯示了中國數學家出眾的智慧與能力。
1946年,華羅庚應邀去美國講學,并被伊利諾大學高薪聘為終身教授,他的家屬也隨同到美國定居,有洋房和汽車,生活十分優裕。當時,不少人認為華羅庚是不會回來了。新中國的誕生,牽動著熱愛祖國的華羅庚的心。
1950年,他毅然放棄在美國的優裕生活,回到了祖國,而且還給留美的中國學生寫了一封公開信,動員大家回國參加社會主義建設。他在信中坦露出了一顆愛中華的赤子之心:“朋友們!梁園雖好,非久居之鄉。歸去來兮……為了國家民族,我們應當回去……”雖然數學沒有國界,但數學家卻有自己的祖國。華羅庚從海外歸來,受到黨和人民的熱烈歡迎,他回到清華園,被委任為數學系主任,不久又被任命為中國科學院數學研究所所長。從此,開始了他數學研究真正的黃金時期。他不但連續做出了令世界矚目的突出成績,同時滿腔熱情地關心、培養了一大批數學人才。為摘取數學王冠上的明珠,為應用數學研究、試驗和推廣,他傾注了大量心血。
據不完全統計,數十年間,華羅庚共發表了152篇重要的數學論文,出版了9部數學著作、11本數學科普著作。他還被選為科學院的國外院士和第三世界科學家的院士。從初中畢業到人民數學家,華羅庚走過了一條曲折而輝煌的人生道路,為祖國爭得了極大的榮譽。
中國名人事跡之華羅庚匯總精選篇6
有一次,他跟鄰居家的孩子一起出城去玩,他們走著走著;忽然看見路旁有座荒墳,墳旁有許多石人、石馬。這立刻引起了華羅庚的好奇心,他非常想去看個究竟。于是他就對鄰居家的孩子說:
“那邊可能有好玩的.,我們過去看看好嗎?”
鄰居家的孩子回答道:“好吧,但只能呆一會兒,我有點害怕。”
膽大的華羅庚笑著說:“不用怕,世間是沒有鬼的。”說完,他首先向荒墳跑去。
兩個孩子來到墳前,仔細端詳著那些石人、石馬,用手摸摸這兒,摸摸那兒,覺得非常有趣。愛動腦筋的華羅庚突然問鄰居家的孩子:“這些石人、石馬各有多重?”
鄰居家的孩子迷惑地望著他說:我怎么能知道呢?你怎么會問出這樣的傻問題,難怪人家都叫你‘羅呆子’。”
華羅庚很不甘心地說道:“能否想出一種辦法來計算一下呢?”
鄰居家的孩子聽到這話大笑起來,說道:“等你將來當了數學家再考慮這個問題吧!不過你要是能當上數學家,恐怕就要日出西山了。”
華羅庚不顧鄰家孩子的嘲笑,堅定地說:“以后我一定能想出辦法來的。”
當然,計算出這些石人、石馬的重量,對于后來果真成為數學家的華羅庚來講,根本不在話下。
金壇縣城東青龍山上有座廟,每年都要在那里舉行廟會。少年華羅庚是個喜愛湊熱鬧的人,凡是有熱鬧的地方都少不了他。有一年華羅庚也同大人們一起趕廟會,一個熱鬧場面吸引了他,只見一匹高頭大馬從青龍山向城里走來,馬上坐著頭插羽毛、身穿花袍的“菩薩”。每到之處,路上的老百姓納頭便拜,非常虔誠。拜后,他們向“菩薩”身前的小罐里投入錢,就可以問神問卦,求醫求子了。
華羅庚感到好笑,他自己卻不跪不拜“菩薩”。站在旁邊的大人見后很生氣,訓斥道:
“孩子,你為什么不拜,這菩薩可靈了。”
“菩薩真有那么靈嗎?”華羅庚問道。
一個人說道:“那當然,看你小小年紀千萬不要冒犯了神靈,否則,你就會倒楣的。”
“菩薩真的萬能嗎?”這個問題在華羅庚心中盤旋著。他不相信一尊泥菩薩真能救苦救難。
廟會散了,看熱鬧的老百姓都回家了。而華羅庚卻遠遠地跟蹤著“菩薩”。看到“菩薩”進了青龍山廟里,小華羅庚急忙跑過去,趴在門縫向里面看。只見“菩薩”能動了,他從馬上下來,脫去身上的花衣服,又順手抹去臉上的妝束。門外的華庚驚呆了,原來百姓們頂禮膜拜的“菩薩”竟是一村民裝扮的。
華羅庚終于解開了心中的疑團,他將“菩薩”騙人的事告訴了村子里的每個人,人們終于恍然大悟了。從此,人們都對這個孩子刮目相看,再也無人喊他“羅呆子”了。
中國名人事跡之華羅庚匯總精選篇7
華羅庚不僅對數學肯動腦筋,對語文也很用心。有一次,老師把自己收藏的文學大師胡適的書分給學生,讓每人看完后寫一篇讀后感。
華羅庚分得的是《嘗試集》,書中流露出作者提倡白話文的得意,認為自己是一次成功的嘗試,于是在扉頁上寫了一首《序詩》:“嘗試成功自古無,放翁這話未必是。我今為下一轉語,自古成功在嘗試。
中國名人事跡之華羅庚匯總精選篇8
華羅庚上小學時,一個老師對新上任的老師介紹學校的情況時,說這個學校的學生都是窮人家的孩子,多數是笨蛋……這話深深刺痛了華羅庚的心,他決心要以優異的成績回敬那位老師。
一天,數學老師出了一道有趣的難題給大家:今有一物不知其數,三三數之剩二,五五數之剩三,七七數之剩二,問為幾何?
全班同學面面相覷答不上來,唯有華羅庚站起來說:“老師,我知道,是‘23’。”全班震驚,老師也點頭稱贊。從此,他便愛上了數學課。
華羅庚的故事都值得我們學習。正當他求學時,父親店鋪生意日見蕭條,無力供他繼續讀書了,他只好輟學看柜臺。他利用一本代數、一本幾何、一本只剩50頁的微積分開始了自學。白天沒有時間,晚上守著小油燈一遍遍地演算。父親說他是個“書呆子”,幾次逼他把書燒掉,鄰居也勸他好好做買賣,一些上了大學的同學有的對他也有些冷淡。不幸的是,他又患上了可怕的傷寒,醫生搖頭嘆息地叫家人為他準備“后事”。他向死神發起挑戰,掙扎著下地干活,左腿又被摔成殘廢。他還是不氣餒,拄著拐杖忍著疼痛進行鍛煉。練得能走了,就到一所中學去干雜務,給老師打水、削鉛筆,即使這樣,他也沒有放棄自學。就在中學工作不久,他開始向報刊投寄數學論文,多次退稿也不灰心。后來他發表了《蘇家駒之代數的五次方程式解法不能成立的理由》一文,得到了數學泰斗熊慶來的賞識,很快把他介紹到清華園,安置在自己身邊。
一年半后,華羅庚攻下了清華大學數學專科的全部課程,并且自修了英語和法語。接著,他的數學論文在國內外刊物上陸續發表。1934年,在熊慶來的推薦下,任命華羅庚為數學系助教。不久,校領導又任命他為數學教授。
一個貧困而又殘疾的人,終于以驚人的毅力自學成才,并成為馳名中外的數學家。華羅庚的故事值得我們為之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