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人感人的事跡材料
名人感人的事跡材料(精選篇1)
季布,楚國人。季布這個人性情耿直,樂于助人,他身上還有一點最難能可貴的品質,那就是他十分講信用,凡是他答應過別人的事,無論如何他都會盡力做到,兌現(xiàn)自己的諾言。對于他重信守諾的品行,人們交口稱贊。當時在楚地就流傳著這樣一句話:“得黃金百斤,不如得季布一諾。”
楚漢戰(zhàn)爭的時候,季布和他的舅舅丁公都是楚軍的將領。季布驍勇善戰(zhàn),奉西楚霸王項羽的命令,他曾經(jīng)多次圍攻漢軍,打退了漢王劉邦,甚至險些讓劉邦丟掉性命。等到項羽烏江自刎之后,季布的舅舅丁公便歸降了劉邦,但是,季布卻不愿意向劉邦投降,無奈之下,只得落荒而逃。
劉邦在楚漢之爭中大獲全勝,并建立了漢王朝,是為漢高祖。由于之前季布攻打劉邦,并使其險些喪命,為此,劉邦對季布恨之入骨。當上皇帝之后,劉邦便發(fā)出詔令,凡是捉到季布者賞給他千兩黃金。劉邦在詔令中還寫道:“誰膽敢私自窩藏季布,不但本人格殺勿論,還要罪及三族,滿門抄斬。”
劉邦的這道詔令使得季布只得東躲西藏,到處逃命。正所謂,“善有善報,惡有惡報”。季布生平對他人重信守諾,做了許多俠義之事,因此,在他處于危難之際時,有人也對他伸出援助之手。
一天,季布躲到了河南濮陽一個姓周的人家里。這個姓周的人知道他就是季布,就十分誠懇地對他說:“劉邦下令捉拿將軍,馬上就會搜查到我家。如今并不是我不愿意將軍藏在我家,實在是形勢緊迫,將軍不便藏匿于此。假如將軍愿意聽從我說的話,那我就給將軍獻上一計,假如你不愿意聽,我寧愿自己先自殺,以報答將軍往日的恩德!”
季布沒有其他什么辦法,只得聽從他的意見。這個姓周的人便讓季布將頭發(fā)剃掉,帶上頸箍,穿上粗布衣服,裝扮成奴隸的樣子。之后,便將他裝在柳條車中,送到原來的魯國,改名換姓,賣到了一位名叫朱家的義士家中。
朱家知道這個奴隸就是季布,想要保護他不被官兵抓住。于是,買下季布之后,朱家就讓他來給自己管理田園,同時還囑咐兒子道:“田園的事就讓他自己做主,吃飯的時候要和他同桌。他曾經(jīng)對我有恩,你要好好地對待他。”之后,朱家就買了一些禮物,趕著車便來到洛陽拜見汝陰侯滕公。
滕公便留朱家在自己家里住了幾天,喝了好幾天酒。席間,朱家問滕公道:“季布到底犯了什么罪,以至于陛下一定要抓到他呢?”
滕公答道:“季布曾經(jīng)幫助項羽多次圍困陛下,有一次甚至差點兒讓陛下喪命。因此,陛下十分恨他,發(fā)誓一定要抓到他嚴懲不可。”
朱家接著問道廣那么,您覺得季布這個人怎么樣?”
滕公道:“這天下人誰不知道啊!季布這個人不僅是個有名的誠信之士,更是一個不可多得的人才啊!”
聽到滕公如此說,朱家就趁機勸他去漢高祖那里為季布說情。朱家說道:“為人臣子必須要給主上辦事,這是眾所周知的。季布當初身為項羽的臣子,為項羽效力乃是他的職責之所在。至于圍困陛下之事,也是他的職責之所在。難道僅僅因為當過項羽的下屬,就要對其斬盡殺絕嗎?再說,如今陛下剛剛奪取天下,正是用人之際,卻僅僅因為個人的私怨而將一個志士趕盡殺絕,會讓天下人覺得陛下胸襟不夠寬廣!更何況,像季布這樣的人才,如果苦苦追逼下去,那么,最終季布不是北投胡人,就是南奔越地。記恨壯士而導致他們去投奔敵國,這難道不是造成伍子胥掘楚平王墓而鞭尸的原因嗎?您為何不找個機會向陛下奏明這些道理呢?”
滕公知道朱家向來是一個具有俠肝義膽的人,現(xiàn)在又聽他如此說,心里明白季布極有可能藏匿在他家中。于是,滕公便同意為季布說情。
過了不久,滕公就借故去覲見劉邦,并說道:“現(xiàn)在陛下剛剛獲取天下,正是用人之際,卻僅僅因為個人的私怨下令捉拿季布這個品行高潔之人。微臣認為,這一舉動并不高明。季布是個俠義之士,全國上下都知道1尋黃金百斤,不如得季布一諾’這句話,因此天下的人都非常敬仰他,他的朋友更是愿意以死來保護他。如今陛下下令追捕他,對他趕盡殺絕,萬一他北走匈奴或南逃越國了,更會成為大患。陛下為什么不赦免季布的罪行,讓天下人都知道陛下愛惜賢才,從而都來投奔陛下呢?”
聽了滕公的這一席話,劉邦頻頻點頭。于是,劉邦便下令赦免季布的罪行,還下令召見他,季布表示請罪,劉邦封他為郎中。
陸隴其造福一方
陸隴其是清朝初年講授程朱理學的學者,當過知縣、御史一類的小宮。他與那些口是心非的偽逬學家不同,不僅能夠認真領會程朱理學的道理,而且還在實際中履踐這些進理,為百姓辦了不少好事。
陸隴其行政斷案有一個特點,就是十分重視道德教化。他認為,天下萬事萬物之中都包含著同樣的“理”,人們只有懂得了這些“理”,才能使自己的言行符合規(guī)矩,循守國家的法制。所以他無論是履行公務,還是審訊犯人,總要首先深入淺出地講一番逍理,啟迪人們的良知知。
催繳賦稅,是朝廷賦予各級宮員的一項極其重要的政務,也是一件阻力很大的工作。一般的縣令在催繳陚稅時,總是指揮大批衙役下鄉(xiāng)督促,稍有緩慢不是懲罰肉體,便是罰糧罰款,搞得官民對立情緒很大,有時還會激成民變。而陸隴其卻不這樣做。他在當嘉定縣令時,每當繳糧納陚的日子臨近的時候,他通常把鄉(xiāng)親父老召集起來,給大家講一番按時納陚的道理。他說:“向大家收繳的錢糧,全是朝廷的國課,并不是縣官的私蓄。如果百姓們能急朝廷之所急,按時上繳錢糧,家心安理得,而且給當官的減去好多麻煩,以便有更多的工夫為民辦事。我與大家沒有任何宿怨,不想為收錢糧而杖責任何人。何況一旦受到杖責不僅要花許多冤枉錢,還要落得欠糧受責的名聲。倒不如及早湊齊應納之款,使你我都相安無事地辦完這件事。”鄉(xiāng)民們聽了之后,覺得陸隴其的話說得很實在,很透徹,樂于接受。所以他在任時,很少發(fā)生欠糧受責的事。
對于囚禁在監(jiān)獄中的犯人,他也好言相勸,進行開異。他曾經(jīng)寫過一篇《勸盜文》,派人給犯人們宣講,大意是:“人的本性原來都是善的,你們這些犯了罪的人也不例外。只是由于一念之差,不安分守己,作出犯法的事來,關在這里受盡痛苦。這些都是由于人心中的雜念蒙蔽了善性造成的結果。然而人心是可以改變的,只要你們能夠深刻地悔過往日的不是,去掉心中的雜念,就能重新做一個好人,依舊可以成家立業(yè)。”讀到這里,在場收聽的犯人們情不自禁地哭了起來。
1692年陸隴其逝世。第二年冬,朝廷需要委派兩名文臣管理直隸、江南的書院。廷臣全都主張從翰林院中物色人選。康熙不同意,發(fā)出特旨:直隸派李光地去,江南派陸隴其去。大學士王熙急忙報告說:“陸某己經(jīng)病故了。”康熙惋借地說:“為什么不早啟奏?”王熙回答說:“按照啟奏的條例,7品官在籍身亡不在向朝廷啟奏之列。”康熙沉默了許久,感嘆地說:“陸隴其是本朝不可多得的人才。”
人是有思想、有感情的動物。在辦一件事情,或推行一項政策的時候,向人們講清道理,啟發(fā)他們的自覺性,可以減少行動的阻力,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這個逬理從陸隴其的政績中得到很好的證明。
名人感人的事跡材料(精選篇2)
錢氏夫婦在學界德高望重、《圍城》、《洗澡》兩部暢銷書更令他們聲名遠播。然而、人們對其家庭生活卻不甚了解。1998年、錢先生的逝世使文化界深感悲痛。但罕為人知的是他和楊絳先生唯一的女兒錢瑗已于此前(1997年)先他們而去。一生的伴侶、唯一的女兒相繼離去、楊先生晚年之情景非常人所能體味。在人生的伴侶離去四年后、92歲高齡的楊先生用心記述了他們這個特殊家庭63年的風風雨雨、點點滴滴、結成回憶錄《我們仨》。
這本由楊絳所著的《我們仨》分為兩部分。第一部分中、楊絳先生以其一貫的慧心、獨特的筆法、用夢境的形式講述了最后幾年中一家三口相依為命的情感體驗。第二部分、以平實感人的文字記錄了自1935年伉儷二人赴英國留學、并在牛津喜得愛女、直至1998年錢先生逝世63年間這個家庭鮮為人知的坎坷歷程。他們的足跡跨過半個地球、穿越風云多變的半個世紀:戰(zhàn)火、疾病、政治風暴、生離死別……不論暴風驟雨、他們相濡以沫、美好的家庭已經(jīng)成為楊先生一家人生最安全的庇護所。
名人感人的事跡材料(精選篇3)
高爾基小時候家里很窮,沒有辦法,他只好到一家裁縫店當學徒。在裁縫店里,小高爾基一邊干活,一邊想方設法讀書,老板訂了一份《俄羅斯報》,小高爾基就趁老板不在時,偷偷看這份報紙。
有一次,小高爾基從鄰居家借來一本小說,趁老板晚上睡著以后,在窗邊借著月光津津有味地讀起來。過了一會兒,月亮躲到了云層后面,小高爾基興致正濃,怎肯罷手,就點燃一盞小油燈繼續(xù)看下去。不一會兒,老板醒過來,他看見小高爾基在油燈下如癡如醉地看一本厚厚的書,不由得怒氣沖沖地說:“看什么看,你把我的燈油都快用沒了!”老板娘也醒過來,像一頭母狼似的撲上去毆打小高爾基。
小高爾基無法忍受下去,他二話不說,頭也不回地離開了裁縫店。小高爾在背著行囊來到伏爾加河邊,他注視著波光點點的伏爾加河,心里感覺有些悲傷,可是很快他又看到了生活的希望,因為他在一艘輪船上遇到了一位和藹可親的胖廚師,并做起了胖廚師的洗碗小伙計。更讓小高爾基感到驚喜的是,胖廚師是個書迷,他有滿滿一箱的書,而且愿意讓小高爾基隨便讀。小高爾基高興極了,一有空閑時間就如饑似渴地讀書,有時還和胖廚師一起講書中的各種問題。
小高爾基一邊讀書一邊思索,從大量的書籍中明白了許多人世間的道理。大量的閱讀也為他以后的文學創(chuàng)作提供了豐富的滋養(yǎng),使他最終成為蘇聯(lián)大文豪。
名人感人的事跡材料(精選篇4)
1770年12月16日,貝多芬出生于德國萊茵河畔的一個十分清貧的平民家庭,原名路德維希·凡·貝多芬。
從四歲起,在父親的拳打腳踢下開始學習鋼琴,十三歲便成為管風琴師,并開始創(chuàng)作音樂作品。而后,貝多芬又面臨著耳聾的威脅。可以想象得出,一個音樂家如果失去了聽力,他將如何去創(chuàng)作,如何去鑄造人類靈魂的偉大工程。
但是,貝多芬仍然堅持創(chuàng)作,他的一些著名作品,幾乎全是在耳聾期間完成的。盡管如此,命運卻不肯放過貝多芬,當他的創(chuàng)作激情達到高潮時,病魔在一點點的向他發(fā)出進攻,使他的身體逐漸惡化,直至他永遠離開了這個世界。
貝多芬的一生是痛苦的,但他的光輝永遠流傳下來。
名人感人的事跡材料(精選篇5)
岳飛(1103—1142),字鵬舉,宋相州湯陰縣(今河南湯陰縣)人,抗金名將,中國歷史上著名軍事家、戰(zhàn)略家,民族英雄,位列南宋中興四將之首。
岳飛于北宋末年投軍,從1128年遇宗澤起到1141年為止的十余年間,率領岳家軍同金軍進行了大小數(shù)百次戰(zhàn)斗,所向披靡,“位至將相”。1140年,完顏兀術毀盟攻宋,岳飛揮師北伐,先后收復鄭州、洛陽等地,又于郾城、潁昌大敗金軍,進軍朱仙鎮(zhèn)。宋高宗、秦檜卻一意求和,以十二道“金字牌”下令退兵,岳飛在孤立無援之下被迫班師。在宋金議和過程中,岳飛遭受秦檜、張俊等人的誣陷,被捕入獄。1142年1月,岳飛以“莫須有”的“謀反”罪名,與長子岳云和部將張憲同被殺害。宋孝宗時岳飛冤獄被平反,改葬于西湖畔棲霞嶺。追謚武穆,后又追謚忠武,封鄂王。
岳飛是南宋最杰出的統(tǒng)帥,他重視人民抗金力量,締造了“連結河朔”之謀,主張黃河以北的民間抗金義軍和宋軍互相配合,夾擊金軍,以收復失地。岳飛治軍,賞罰分明,紀律嚴整,又能體恤部屬,以身作則,他率領的“岳家軍”號稱“凍死不拆屋,餓死不打擄”,金人流傳有“撼山易,撼岳家軍難”的評語,表達對“岳家軍”的由衷敬畏。岳飛反對宋廷“僅令自守以待敵,不敢遠攻而求勝”的消極防御戰(zhàn)略,一貫主張積極進攻,以奪取抗金斗爭的勝利;他是南宋初唯一組織大規(guī)模進攻戰(zhàn)役的統(tǒng)帥。
岳飛的文學才華也是將帥中少有的,他的詞作《滿江紅·怒發(fā)沖冠》,是千古傳誦的愛國名篇,后人另輯有文集傳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