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人的成長事跡
名人的成長事跡精選篇1
1899年愛因斯坦在瑞士蘇黎世聯邦工業大學就讀時,他的導師是數學家明可夫斯基。由于愛因斯坦肯動腦、愛思考,深得明可夫斯基的賞識。師徒二人經常在一起探討科學、哲學和人生。有一次,愛因斯坦突發奇想,問明可夫斯基:“一個人,比如我吧,究竟怎樣才能在科學領域、在人生道路上,留下自己的閃光足跡、做出自己的杰出貢獻呢?”
一向才思敏捷的明可夫斯基卻被問住了,直到三天后,他才興沖沖地找到愛因斯坦,非常興奮地說:“你那天提的問題,我終于有了答案!”
“什么答案?”愛因斯坦迫不及待地抱住老師的胳膊,“快告訴我呀!”
明可夫斯基手腳并用地比畫了一陣,怎么也說不明白,于是,他拉起愛因斯坦就朝一處建筑工地走去,而且徑直踏上了建筑工人剛剛鋪平的水泥地面。在建筑工人們的呵斥聲中,愛因斯坦被弄得一頭霧水,非常不解地問明可夫斯基,“老師,您這不是領我誤入歧途嗎?”
“對、對,歧途!”明可夫斯基顧不得別人的指責,非常專注地說,“看到了吧?只有這樣的‘歧途’,才能留下足跡!”然后,他又解釋說:“只有新的領域、只有尚未凝固的地方,才能留下深深的腳印。那些凝固很久的老地面,那些被無數人、無數腳步涉足的地方,別想再踩出腳印來……”
聽到這里,愛因斯坦沉思良久,非常感激地對明可夫斯基說:“恩師,我明白您的意思了!”
從此,一種非常強烈的創新和開拓意識,開始主導著愛因斯坦的思維和行動。他曾經說過這樣的話:“我從來不記憶和思考詞典、手冊里的東西,我的腦袋只用來記憶和思考那些還沒載入書本的東西。”
于是,就在愛因斯坦走出校園,初涉世事的幾年里,他作為伯爾尼專利局里默默無聞的小職員,利用業余時間進行科學研究,在物理學三個未知領域里,齊頭并進,大膽而果斷地挑戰并突破了牛頓力學。在他剛剛26歲的時候,就提出并建立了狹義相對論,開創了物理學的新紀元,為人類做出了卓越的貢獻,在科學史冊上留下了深深的閃光的足跡。
那段尚未凝固的水泥路面,啟發了愛因斯坦的創新和探索精神。其實,在人類社會和現實生活的各個領域,都有各式各樣的“尚未凝固的水泥路面”,等待著人們踩出新的腳印、踏上新的征程。
名人的成長事跡精選篇2
少年時代的茅盾有廣泛的興趣愛好。他十分愛看“閑書”。一次放學回家,他在放雜物的平房里找到一部刻印的《西游記》。盡管這部書是木板刻印的,有的字跡已模糊成一片,可是,他書一拿到就愛不釋手,揀那些可以看的章節津津有味地讀起來。茅盾的父母對此并不阻止,還找來一部石印的《后西游記》給他看,抽空給他講《西游記》中的故事,與他談論書中人物的功過是非。父母還諄諄教導他,看小說不能只揀插圖有趣的那幾回看,而要細心琢磨,把文理看通,使語文有長進。茅盾讀高小以后,讀小說的興趣更濃了。《三國演義》、《水滸》、《儒林外史》、《聊齋志異》等古典文學名著,他都抽課余時間,廣泛涉獵。這為他后來研究古典文學和進行創作打下了良好的基礎。也許是受舊小說中那些精美插圖的感染吧,少年時代的茅盾很喜歡繪
畫和篆刻。他學繪畫不僅認真臨摹《芥子園畫譜》,練好基本功,而且喜歡變化和創新。茅盾的母親找來好幾本不同的畫譜,讓他細細加以揣摩,博采眾長,畫出新意。茅盾學篆刻用的刻字刀,還是他自己用一段傘骨自制的哩。 除了看小說、繪畫、篆刻、唱歌,茅盾還進行農事觀察。每年養蠶時節,茅盾特別興奮,放學后就圍著母親問這問那。母親就叫兒子拿蠶具,喂桑葉,引導他細心觀察蠶兒從“收蟻”到“上簇”整個生長過程的變化情況。茅盾后來創作小說《春蠶》中運用的養蠶知識,就是這個時期積累起來的。直到晚年,茅盾還深情地說:“我童年時最有興趣的事,現在回憶起來宛在眼前的,就是養蠶。”
名人的成長事跡精選篇3
革命先驅李大釗,在少年求學期間,就養成了專心學習的良好習慣。他做作業時,全神貫注,從不受外界的干擾。他家里有一只花貓,天真活潑,很惹人喜愛,他在空閑時常常逗它玩。可是當李大釗做作業時,任憑小花貓在他身邊“妙—— 嗚”直叫,甚至有時還伸出小爪子抓他,他卻連看也不看一眼,仍舊做他的作業。后來時間一長,小貓也習慣了,只要看到他俯下身子看書或做作業時,就躲得遠遠的,從不打擾他。
還有一次,他正在聚精會神地做作業時,突然從窗外飛來兩只麻雀,“唧喳——唧喳”地叫著,互相在窗臺上打起架來,你啄我一下,我啄你一下,還不時在窗臺上打起滾來。此時,如果李大釗急忙伸手去抓,便可輕而易舉地把它們逮住。可是李大釗動也不動,就像根本沒看見似的,始終埋頭寫作。他做作業,多么認真呀!
名人的成長事跡精選篇4
一百多年前,一位窮苦的牧羊人帶著兩個幼小的兒子替別人放羊為生。
有一天,他們趕著羊來到一個山坡上,一群大雁鳴叫著從他們頭頂飛過,并很快消失在遠方。牧羊人的小兒子問父親:“大雁要往哪里飛?”牧羊人說:“它們要去一個溫暖的地方,在那里安家,度過寒冷的冬天。”大兒子眨著眼睛羨慕地說:“要是我也能像大雁那樣飛起來就好了。”小兒子也說:“要是能做一只會飛的大雁該多好啊!”
牧羊人沉默了一會兒,然后對兩個兒子說:“只要你們想,你們也能飛起來。”
兩個兒子試了試,都沒能飛起來,他們用懷疑的眼神看著父親,牧羊人說:“讓我飛給你們看。”于是他張開雙臂,但也沒能飛起來。可是,牧羊人肯定地說:“我因為年紀大了才飛不起來,你們還小,只要不斷努力,將來就一定能飛起來,去想去的地方。”
兩個兒子牢牢記住了父親的話,并一直努力著,等他們長大——哥哥36歲,弟弟32歲時——他們果然飛起來了,因為他們發明了飛機。這兩個人就是美國的萊特兄弟。
名人的成長事跡精選篇5
海倫剛出生時,是個正常的嬰兒,能看、能聽、也會咿呀學語。可是,一場疾病使她變成了又瞎又聾的小啞巴----那時她才19個月大。父母在絕望之余、只好將她送至波士頓的一所盲人學校,特別聘請一位老師照顧她。所幸的是小海倫在黑暗的悲劇中遇到了一位偉大的光明天使----安妮.沙莉文老師。
就這樣,在安妮.沙莉文老師的幫助下,海倫憑著觸覺----用指尖代替眼睛和耳朵,學會了與外界溝通和交流。她在10多歲的時候,名字就傳遍了全美國,成為殘疾人的楷模。
小海倫成名后,并未因此而自滿,她繼續孜孜不倦地接受教育。1900年,這個學習了指語法、凸字及發音,并通過這些手段獲得知識的20歲的姑娘,進入了哈佛大學德拉克利夫學院學習。她說出的第一句話是:“我已經不是啞巴了!”她發覺自己的努力沒有白費,興奮異常。不斷地重復說:“我已經不是啞巴了!”4年后,她作為世界上第一個受到大學教育的盲聾啞人,以優異的成績畢業。
海倫不僅學會了說話,還學會了用打字機著書和寫稿。她雖然是位盲人,但讀過的書卻很多。而且,她著了7冊書,比一般“正常人”更會鑒賞音樂。
海倫的觸覺極為敏銳,只需用手指輕輕地放在對方的唇上,就能知道對方在說什么;把手放在鋼琴、小提琴的木質部分,就能“鑒賞”音樂。她能以收音機和音箱的振動來辨別聲音,又能利用手指輕輕地碰觸對方和喉嚨來“聽歌”。
如果你和海倫.凱勒握手,5年后你們再見面握手時,她也能憑著握手來認出你,知道你的美麗的、強壯的、體弱的、滑稽的、爽朗的或者是滿腹牢騷的人。
這個克服了常人“無法克服”的殘疾的“造命人”,其事跡在全世界引起了震驚和贊賞。她大學畢業那年,人們在圣路博覽會上設立了“海倫.凱勒日”。她始終對生命充滿信心,對事業充滿熱忱。她喜歡游泳、劃船以及在森林中騎馬;她喜歡下棋和用撲克牌算命;在下雨的日子里,就以紡織來消磨時間。
海倫.凱勒憑著她那堅強的信念,終于戰勝了自己,體現了自身價值。她雖然沒有發大財,也沒有成為政界傳人,但是,她在人生事業中所獲得的成就比富人、政客還要大。
第二次世界大戰后,好在歐洲、亞洲、非洲各地巡回演講,喚起了社會大眾對殘疾人的注意,被《全英百科全書》稱頌為有史以來殘疾人士中最有成就的代表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