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杰出教育家事跡故事
中國杰出教育家事跡故事
1、《文天祥少年正氣》
南宋末年著名的民族英雄文天祥少年時生活困苦,在好心人的幫助下才有機會讀書。一次,文天祥被有錢的同學誤會是小偷,他據理力爭,不許別人踐踏自己的尊嚴,終于證明了自己的清白,而且通過這件事,更加樹立了文天祥金榜題名的志向。
2、《陳平忍辱苦讀書》
陳平西漢名相,少時家貧,與哥哥相依為命,為了秉承父命,光耀門庭,不事生產,閉門讀書,卻為大嫂所不容,為了消弭兄嫂的矛盾,面對一再羞辱,隱忍不發,隨著大嫂的變本加厲,終于忍無可忍,出走離家,欲浪跡天涯,被哥哥追回后,又不計前嫌,阻兄休嫂,在當地傳為美談。終有一老著,慕名前來,免費收徒授課,學成后,輔佐劉邦,成就了一番霸業。
3、《陸羽棄佛從文》
唐朝著名學者陸羽,從小是個孤兒,被智積禪師撫養長大。陸羽雖身在廟中,卻不愿終日誦經念佛,而是喜歡吟讀詩書。陸羽執意下山求學,遭到了禪師的反對。禪師為了給陸羽出難題,同時也是為了更好地教育他,便叫他學習沖茶。在鉆研茶藝的過程中,陸羽碰到了一位好心的老婆婆,不僅學會了復雜的沖茶的技巧,更學會了不少讀書和做人的道理。當陸羽最終將一杯熱氣騰騰的苦丁茶端到禪師面前時,禪師終于答應了他下山讀書的要求。后來,陸羽撰寫了廣為流傳的《茶經》,把祖國的茶藝文化發揚光大!
4、《少年包拯學斷案》
包拯包青天,自幼聰穎,勤學好問,尤喜推理斷案,其家父與知縣交往密切,包拯從小耳濡目染,學會了不少的斷案知識,尤其在焚廟殺僧一案中,包拯根據現場的蛛絲馬跡,剝繭抽絲,排查出犯罪嫌疑人后,又假扮閻王,審清事實真相,協助知縣緝拿兇手,為民除害。他努力學習律法刑理知識,為長大以后斷案如神,為民伸冤,打下了深厚的知識基礎。
5、《萬斯同閉門苦讀》
清朝初期的著名學者、史學家萬斯同參與編撰了我國重要史書《二十四史》。但萬斯同小的`時候也是一個頑皮的孩子。萬斯同由于貪玩,在賓客們面前丟了面子,從而遭到了賓客們的批評。萬斯同惱怒之下,掀翻了賓客們的桌子,被父親關到了書屋里。萬斯同從生氣、厭惡讀書,到閉門思過,并從《茶經》中受到啟發,開始用心讀書。轉眼一年多過去了,萬斯同在書屋中讀了很多書,父親原諒了兒子,而萬斯同也明白了父親的良苦用心。萬斯同經過長期的勤學苦讀,終于成為一位通曉歷史遍覽群書的著名學者,并參與了《二十四史》之《明史》的編修工作。
陶行知:教育史緩的藝術
有一次,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在作報告時,提到了教育方式的問題。他把一只老母雞放到講臺上,平靜地說:“這只老母雞已經3天沒有吃東西了,你們看我是怎么喂它的?!闭f著他一把抓住老母雞的翅膀,強性把雞嘴對準米粒,讓雞吃米,老母雞執拗地把頭一歪,奮力掙扎就是不吃。稍停,陶行知說:“看來還要加壓!”于是,他又使勁按住老母雞的頭,更加用力讓它吃,可老母雞頭昂得更高了,簡直一副寧死不屈的樣子,就是不吃。
這時,陶行知說:“看來這種方法行不通,要換個方法了?!敝灰娝p輕放開老母雞,捋捋老母雞的羽毛,摸摸它的頭,老母雞慢慢安靜下來了,開始四處瞅望,突然發現前面有米粒,便沖上去,一下就把米吃光了。
陶行知先生的報告告訴我們,教育是“緩”的藝術,尤其當孩子接受某項新事物時,更需要多一份“緩”的從容。當孩子未能馬上接受某項新知、沒能一時達到理想效果或者對某個方面的學習不感興趣時,我們不妨讓望子女成龍成鳳的心情緩一緩,讓教育孩子的思路緩一緩。多聽聽孩子的心聲,多陪孩子散散心,多考慮考慮孩子的長處與短處,給孩子適當的緩沖。否則,為了取得認為理想的教育效果,不管孩子內心的真正需求,孩子不想“吃”的學習硬給孩子“吃”,孩子已經在某方面“吃”得適度了,還強要孩子“吃”,那么,孩子本來健康的求知胃口反而會被破壞的。
陶行知:教學做合一手跡
早在1921年,陶行知先生在金陵大學暑期的一場演講會上提出了"活的教育"這一命題,后來經過一系列教育改革實踐的深化和完善,形成了具有辯證唯物主義哲學精髓的"生活即教育,社會即學校,教學做合一"的生活教育理論體系,在教育、民主事業中做出彪炳史冊的重大貢獻。
曉莊師范是陶行知先生親自創辦的教育試驗基地,在條件極其艱苦的環境中從無到有,積極創造,對曉莊的生活體驗無疑是陶先生當時非常深切的感受,贊成"生活即教育","有什么樣的生活就有什么樣的教育"的陶行知先生總結出生活教育理論的精髓,即"教學做合一"。
陶行知先生曾經為自己設計了一枚獨特的印章,為"行知行"三字的合體,據吳樹琴先生口述,陶先生念做干(gbn),意為凡事必要先做起來才好??梢?quot;教學做"的"做"在陶行知思想中的重要地位。陶行知教育思想的核心落在"教學做合一"之上。陶行知先生經常拿這幾個字送人,勉勵大家要"在勞力上勞心",在"做"上下功夫,尤其與吳樹琴經常談起曉莊的歲月,在一次心情激動之時,用毛筆鄭重寫下"教學做合一",作為二人的座右銘,這也是他們美好愛情的見證。該手跡是當年陶先生應吳樹琴請求,欣然題寫的。手跡中"吳合小姐",即吳樹琴。二十世紀50年代曉莊師范復?;I建陶行知紀念館,吳樹琴把這幅珍貴的手跡捐贈給南京曉莊師范,現由南京曉莊學院陶行知紀念館永久珍藏。